
子宮內膜ABC
有些患者在監測卵泡或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時,醫生經常說A型、B型、B型、C型,有的病人聽了會馬上擔心問醫生“A型”是不是不好?或者“B型”、“C型”不好嗎?
今天就給大家解答一下子宮內膜ABC。其實醫生常說“ABC“是指子宮內膜的分類。隨著月經周期的變化,子宮內膜在B超下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月經期:
由于月經期內膜脫落,宮腔積血,含有內膜碎片,有時超聲常顯示宮腔分離;有些患者此時子宮內膜4mm,這也很正常,不用擔心子宮內膜薄,不用擔心。<4mm,這也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子宮內膜薄,無需擔心。
早期卵泡(第七)~10天):
此時,當月經剛剛清潔時,子宮內膜是增生期的起始階段,是整個周期中最薄的時期。當最薄時,形成強回聲線,通常被描述為“線性”,厚2~4毫米左右,周圍有聲暈。
“A”型內膜:

卵泡中期(第11~13天):隨著卵泡的發育,雌激素水平逐漸升高,子宮內膜逐漸增厚(約4)~8mm),B超下內膜功能層為暗色,宮腔和前后基底線為淺色回聲,構成常說的“三線征”,又稱“唇樣”。
“B”型內膜:
晚期卵泡和排卵期(第144)~15天):此時,由于卵泡發育速度的增加,雌激素迅速增加,內膜生長速度也加快,卵泡成熟并排卵前一天生長約9~大約12毫米。隨著內膜的增厚,B超聲下的內膜回聲日益增強,原來的“三線”變得模糊,功能層與基底層的界限不明。我們稱之為“A-B”或“B”型內膜。
“C”型內膜:
排卵后黃體期(第155期)~28天):此時,子宮內膜分泌期發生變化,厚度約為10-14mm,內膜腺腔充滿分泌糖原。在此期間,內膜厚度可以略有增加。在B超聲下,內膜變成均勻的高回聲,“三線征”消失。
隨著月經周期的不斷變化,卵泡和內膜的厚度和分型與卵泡的生長、發育和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如果卵泡沒有發育,只觀察內膜,厚度往往不符合標準。因此,月經B超檢查患者子宮內膜厚度<4毫米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卵泡直徑達到18~22mm,一般最合適的子宮內膜厚度為8~子宮內膜形態為14mm,可為“14mm”A”型或“B“型,或兩型過渡期”A-B“類型。如果內膜在周期中不能出現周期性變化,則繼續出現“C“類型表明內膜質量差,胚胎可能難以植入。
因此,常說“ABC“類型是指子宮內膜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一個層次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