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街道-劇照
是嫡長子繼承制不中用嗎?
嫡長子繼承制,從夏朝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先例,那就是大禹把人主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啟,由啟開始并建立了夏朝,并打開了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的序幕。
之后到了周朝,嫡長子繼承制更是成了宗法制的一部分,成了分封制的分封原則之一。而這,也是真正的制度性安排。
秦始皇-劇照
到了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開啟自己的封建王朝統(tǒng)治,同樣,也是將嫡長子繼承制作為選定繼承人的依據(jù)。
太子李承乾-劇照
那么,到了唐朝,為什么就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作為選擇繼承人的依據(jù)呢?
其實,不是唐朝破除了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李世民開了非嫡長子繼承的先例,因而他自己的兒子也都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這個皇位。至于太子李承乾,自然也不例外,他想著盡快做到皇帝,以求自身安穩(wěn)。
但他卻發(fā)起了宮變,想要通過宮變來逼李世民退位,但卻不知,這正是犯了李世民最大的忌諱。
在這之后,李世民就廢了太子李承乾。因此,不是嫡長子繼承制不中用,而是太子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
李世民-劇照
是李世民昏無道,憑個人喜好選繼承者嗎?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個明君,對自己非常嚴格,用著極高的尺度去衡量他,因此,他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
盡管他不奢求兒子能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個明君,但他和其他皇帝想的卻都一樣,那就是自己的江山要掌握在自己的后代手中,千秋萬代。
而這,就需要王朝的穩(wěn)定,那么順利繼承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失望的是,太子李承乾卻效仿他,想要逼自己退位。
李世民-劇照
畢竟李世民是一位皇帝,無論是誰觸及到他的地位,那都只有死路一條,廢除李承乾也只是輕的。
而其他皇子,要么荒淫無度,要么患病,因此他只能將兒子也成為明君的心愿寄托在自己的小兒子李治身上。因此,這不是憑個人喜好選擇繼承者,而是有他自己的考慮。
李治,有什么特點,能夠成為唐朝第三位皇帝的呢?
李治-劇照
李治出生于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卻是他的嫡親的第三子。
李治小時候就表現(xiàn)出了非常聰明的頭腦,背記古書典籍非常快。除此之外,他的性格溫潤,舉止優(yōu)雅,能夠親近身邊的人,和睦自己的兄弟。
而最值得一說的就是他比較孝順,而這也極為契合唐朝提倡的“孝文化”。
因此,李治可以說是以身作則,彰顯著唐朝的“孝道”。
再加上太宗李世民晚年經(jīng)常帶李治上朝聽政議政,李治的治國才能也得以漸漸培養(yǎng)出來。
也許說這些,大家似乎還看不出李治到底有什么特點能夠擔當唐朝皇帝,但他的保守,穩(wěn)重,卻是一個皇帝在太平盛世應該有的特征。
李治-劇照
唐高宗李治,是一個溫潤人心、以孝著稱的皇帝,同樣,在他繼位后,唐朝繼續(xù)著貞觀盛世的輝煌。因此,保守、穩(wěn)重就是他最大的優(yōu)點,也是他成為太宗李世民的繼承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