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時葉家不但有大片良田,佛山桑園-今天的佛山蓮花廣場,有五分之四的土地也屬于葉家。
于是,葉家便順勢建了一排連綿達數條街巷的大屋,被當地人稱為桑園葉家莊。
葉問從小體弱多病,到他六歲時,他父親常常要到香港去做生意,看他雖然身材瘦小,但受佛山當地尚武風氣的影響,醉心武功。
所以便把他送到詠春師傅陳順華的門下拜師學藝,當時陳師傅租了葉家的宗祠開館授徒,也算是近水樓臺了。
剛開始葉問覺得詠春是屬于女孩子練習的花拳繡腿,并不看好,但因為五枚師太所創的詠春拳講究以柔克剛,以快取勝。
不需要高大強壯的體魄,也不以力氣取勝,非常適合葉問學習,他便漸漸愛上了這套拳法,武學天賦也逐漸顯露出來。
陳師傅教徒弟,強調心正行端,這對葉問的影響很大,可惜拜入師門不長時間,陳師傅就因為中風突然去世了。
在離世之前,他特別把有天賦的葉問托付給自己的大弟子吳仲素,于是葉問又跟隨師兄在武館繼續學拳三年。
既有家世優越,又受父親的影響,葉問一方面學習儒家文化和傳統功夫,另一方面也能接觸非常多的西洋思潮和當時很流行的一些玩意兒。
所以十六歲時父親要他去香港學習英文的時候,他便欣然前往。
只是在當時,中國人難免會受到各種歧視,有一次葉問和同學一起玩曲棍球時,被一個洋人嘲笑。
那洋人故意大聲地對同伴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中國人玩曲棍球呢,太好笑了。”葉問聽到后,上前找他理論,最后大家決定用拳頭說話。
洋同學的朋友起哄道:“三分鐘搞定他,怎么樣?”這個洋人高傲地回答道,“不用,我只要兩分鐘。”
而這時葉問壓住心中的怒火,對著這個洋人說:“我一分鐘足矣!”隨后他果然一分鐘內打敗對手,但他并沒有借著勝利羞辱對方。
經此一役,葉問“一戰成名天下知”,當時的街坊鄰居都對他的行為交口稱贊,他也因此得到了師公詠春拳王梁贊的兒子梁壁的青睞,隨后便拜入梁老門下繼續提高自己的拳術。
如果說第一位師傅教他的是為人處世行端影正,那么第二位師傅教他的就是凡事不必拘泥古法,要學會變通。
當葉問跟梁師傅過招時,輸在梁師傅的腳法上,葉問不服,問師傅:“這還是‘手打七分,腳踢三分’的詠春嗎?”
梁師傅提點他:“傳統的詠春雖以手為主,但加入‘腳法’、‘摔法’,改變之后更加靈活,可以一招多用,招招實用。”
梁師傅不但教他改良后的詠春,讓他拳術更加精進,還告訴他每個人的詠春都有可取之道,不必分是否正統,應該破舊立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甚至不排斥從其他國家的武術中吸取精華,這非常符合葉問中外兼容的想法,也真正幫他打開了格局,至此葉問的學拳之路已算學有所成。
電影里,葉問和結發妻子相濡以沫的愛情爛漫動人,可是現實中的葉問和妻子真的是一生一世一雙人,白頭偕老不相棄嗎?
當時葉問離開香港后曾到日本求學,因為路過神社不愿下車致敬被驅逐出境。
回到佛山后的葉問結識了張家三小姐張永成,她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是理想的為妻之選。
沒人知道他們是如何相知相愛的,但葉家從商張家做官,在當時葉問算是高攀。
但他不但用翩翩風采俘獲了張小姐的芳心,還以自己的才華贏得了張家的認可,所以他們在親友的見證下同結連理。
可以說他們結婚的頭幾年是非常幸福的,葉問醉心推廣詠春,家里不愁吃喝,妻子與他相敬如賓。
雖然他身上有一些讓人詬病的貴公子習性,比如跟狐朋狗友出入一些煙花之地,甚至吸食鴉片,但并沒有太多地影響到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
夫妻倆舉案齊眉,張永成為他生兒育女,在家里相夫教子。
葉問的兒子葉準曾回憶說:“父親為人溫和,也不喜歡和人沖突,所以在我記憶里,父母之間從沒紅過臉,父親一直對母親很好。”
葉問的兒子葉準
直到國破家亡之際,葉問家的生活一度非常落魄困苦,他們去到鄉下,有時甚至無米下鍋。
那時葉問只能單靠教授不多的幾個徒弟維持生計,但張永成一直默默地盡力持家并支持他,毫無怨言。
后來葉問決定去香港謀生,他承諾妻子等他在香港安頓好之后就來接她和孩子團聚。
張永成后來其實去過香港,看到他家徒四壁,為了不給他增添負擔和壓力,便回去照顧孩子,想著等葉問的境遇好一些之后再去找他。
但沒想到一走之后,夫妻間竟成永別,當時兩地關閉邊境,張永成只能獨自帶著兒子生活。
彼時葉問在香港,確實經歷了一段困難的生活,直到后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開起武館,漸漸站穩了腳跟,生活才慢慢好起來。
但由于不能和妻子團聚,他便有了不少荒唐之舉。
也許孤單的日子是苦悶的,他開始抽大煙麻痹自己,據說直到八年之后才在愛徒和兒子的規勸下戒煙成功。
另外當時香港男人可以納妾,盡管很多朋友和弟子反對,但他還是不顧苦等他的妻子,和一個上海女子同床共枕過起了日子,后來還生了一個兒子。
可是如今再看葉問的情史,這個女子卻連名字都沒留下。和這個女子共同生活,到底是為了慰藉寂寞的時光,還是有了新歡就不顧舊愛?
結發妻子最后是否還是他心底的牽掛?反正是直至張永成在大陸病逝,他們都沒能相見,而這些問題如今再也找不到答案。
1938年,日軍侵華,在佛山淪陷以后,日方全面接管了佛山的行政及工商業,樹大招風的葉家也被沒收家產。
葉問曾在民國政府的警局出任過刑偵隊隊長、督察長直至代理局長。
有人推斷,當時的他能一路升遷,很可能也做過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收妓女的稅、追捕過地下黨,也許這才是他后來執意離開大陸的原因之一。
但資料表明日據時期,他的日子確實并不好過,還常常要靠朋友資助并收徒教拳才能勉強度日。
有些電影把葉問的那一段時光拍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接受日本人的挑戰,以一打十。
幫助愛國志士,甚至領導徒弟抗日救國,不過這些都是電影為了塑造英雄而拍出的情節,極大美化了當年的葉問。
當然他應該教訓過欺侮同胞的日寇,據葉準回憶,有一次葉問和朋友帶表妹走在路上,遇到日本便衣警察的盤查阻撓,還用槍威脅他們。
于是葉問徒手搶過對方的槍,并和朋友一起拗斷了它,但像電影中那樣公然與日本人叫板打擂的情節卻并不真實。
葉準曾說:“我父親一生不愿與人多作爭斗,日本人來的時候他選擇避開他們,不愿意與他們接觸。”
而且,1949年他離開家人去往香港的原因也一直成謎。到底是因為民國時期有一些政治黑點迫使他不得不拋妻棄子,背井離鄉?
還是因為可以依靠的朋友都去往香港,他也對那邊比較熟悉,所以才跟去?
結合這些歷史資料,我更傾向于相信他當時應該是以比較消極的態度來面對侵略者而非像電影中那樣英明神武。
葉問能走上宗師之路絕對和他的人格魅力有關。
首先是他為人比較低調謙遜,即使與人比武也是點到為止,并且一定會給對方留面子。
因此很多人與他成了不打不相識的朋友,而寵辱不驚的性格也讓他在很多人眼里真正具有大師風范。
其次是他兼容并蓄、破舊立新的心胸。
在武學上他從來不墨守成規,當時很多的武林門派都不準自己名下的弟子學習其他武功,否則視為叛徒。
但葉問歷來主張各門派交流學習,并把詠春深奧晦澀的術語和原理用深入淺出、簡單易懂的方法教給學生。
甚至打破了文化和國籍的界限,將這門傳統武術傳播到世界各地。
最后是他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徒弟,跟他學武的人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不乏佼佼者,這也為詠春后續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雖然對葉問的私人生活還有一些令人詬病的方面,但瑕不掩瑜,就詠春的推廣和發展來說他確實是集大成者,同時也功不可沒,完全擔得起宗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