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上海民心工程數據跨省漫游,市民享受“同城服務”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住房公積金可用于支付異地租金;上海、蘇州、浙江、安徽的新生兒可以在受理地直接打印《居民戶口簿》,3個工作日內獲得;第一次申請身份證,不用回老家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做…這些都是長三角政府服務“一網通辦”新推出的高頻跨省應用,也是三省一市打造的示范應用場景。
隨著長三角政府服務“一網通辦”工作進入第四年,現在在長三角不用來回跑,可以通過數據“無感漫游”享受“同城服務”。截至目前,長三角已推出148項“一網通辦”服務,共有642.63萬多個在線辦公室,實現了37類高頻電子許可證的共享和相互認可,1430.19萬次電子亮證,8.02億次長三角數據共享和交換。
“碼”實現異地就醫
不久前,住在浙江嘉善、來上海出差的楊女士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就醫。匆忙中,她發現自己忘了帶醫保卡。此時,醫院收費服務窗口提醒她,已申請的醫療保險電子憑證可用于異地門診就醫。因此,楊女士成功地用醫療保險電子憑證掛上了呼吸系統的號碼,診斷后,醫生告訴她不必去窗口排隊付款,只需掃描診所桌子上的醫療保險電子憑證二維碼,手機付款后可以用文件服藥。“從掛號、診療到取藥,看病過程非常順利,前后只花了十分鐘。楊女士說。
和楊女士一樣,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著“同城”的便利待遇。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已開通15775家異地門診定點醫療網絡機構,異地就醫總數約1614.59萬人次,異地就醫結算340.26萬人次,涉及933.79億元,異地門診結算約1521.64萬人次,涉及42.50億元。
今年,長三角再次推出了信用醫療服務。3月15日,示范區跨區域“信用” 醫療“數字應用服務場景正式啟動,首批落地試點醫院為長三角(上海)智能互聯網醫院、蘇州吳江永鼎醫院、嘉善第一人民醫院。長三角(上海)智能互聯網醫院副院長李亞芳告訴記者:“現在,前來就醫的患者可以用數字人民幣支付,享受信用醫療服務,“少排隊”就醫。”
多地聯辦,辦事只需跑一次

上中學的兒子急需申請身份證,回老家郵寄到上海已經太晚了。我該怎么辦?最近,在江蘇和上海工作的王女士遇到了這個麻煩。幸運的是,長三角公安機關推出的臨時居民身份證“跨省辦”服務幫助她解決了問題。據上海市公安局介紹,從今年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戶籍人員可以在上海首次申請居民身份證。急需居民身份證的,可以按需申請臨時居民身份證。
不僅如此,從去年12月開始,選擇“長三角地區跨省(市)新生兒戶籍服務”的申請人,經戶籍批準后,可以直接為申請人打印新生兒戶籍簿,并在戶籍所在地打印“戶籍專用章”,可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數據顯示,跨省首次申請身份證已辦理4582件,新生兒入戶已辦理9000多件。
在長三角地區,住房公積金的“一體化”服務也取得了新的進展。自去年6月以來,在示范區創新試點區域內,員工還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異地房屋租賃費用。
統一規范標準,證照互認數據共享
只有流動各種政府服務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效率,平等化公共服務。三省一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跨省數據共享標準和規范,建立了《長三角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數據接入規范》、《數據資源目錄編制規范》、《電子許可證共享技術規范》等五項長三角地區數據共享地方標準,為四地數據收集和治理應用提供了標準化支持。截至目前,長三角四地已交換8.02億次各種數據,其中政府數據交換1302.37萬次。
“免證”一直是長三角政府服務“一網通辦”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地區的電子駕照和行駛證可以在區域道路上相互認可申請;身份證電子許可證入住酒店,三省一市居民可通過酒店入住手續驗證..
據透露,今年長三角“一網”工作將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創新服務模式,擴大服務范圍,促進更多長三角地區“一件事”跨省,創新“跨省”服務模式,探索使用遠程虛擬窗口使跨省,創造更多的高頻示范應用。
攝影:張伊晨
編輯: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