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氣候變化報告:面對嚴峻挑戰,致命高溫、極度干旱、暴雨洪澇、冰川消融還能得救嗎?
【編者按】
在即將到來的2022年,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年的關鍵詞之一。氣候變化是這個時代的挑戰,需要全世界政府和人民的關注,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為此,《涌動新聞》在年底推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特別報道——氣候的“疾病”。主題分為四篇文章:“看”、“聞”、“問”和“切割”,系統地診斷和治療氣候的“疾病”。
今日發表的是“望”篇。
2022年,全球氣候面臨諸多挑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世界各地上演。
今年夏天,創紀錄的持續高溫和干旱席卷了世界各地,隨之而來的是冰川加速消融等一系列問題。“歐洲之巔”阿爾卑斯冰川的融化速度打破了紀錄。
11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了《2022年全球氣候條件》臨時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氣候災害尤為明顯,全球高溫、暴雨、洪水、干旱相繼發生。氣候變化也引發了各種疫情和公共衛生事件。今年的極端熱浪、干旱和毀滅性洪水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造成了無數的損失。
面對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氣候災害,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近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在接受《涌動新聞》采訪時表示,2022年全球氣候異常,各種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極其炎熱干燥,包括中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有破紀錄的高溫天氣,許多地方不斷發生干旱和暴雨。大氣環流和全球氣候變暖對上述氣候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巢認為,未來各種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將越來越頻繁,應特別注意復合極端事件。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北半球復合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將是現在的4-8倍,未來高溫干旱復合極端事件的風險強度將繼續增加,“低概率、高影響”事件更容易發生,防止極端氣候風險面臨嚴峻挑戰。
致命高溫
回顧2022年的全球氣候,“熱”字是逃不掉的。
根據《2022年全球氣候條件》臨時報告,近年來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熱量不斷積累。據估計,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高出1.15℃左右。
今年,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地方都經歷了長期的熱浪考驗,創紀錄的持續高溫席卷了從歐洲到非洲,從亞洲到北美的許多地區。
8月3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指出,全球變暖趨勢仍在繼續,中國的升溫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
自夏季以來,中國南方一直保持著高溫、低降水的天氣模式。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12個省(市)7月以來經歷的高溫、低雨天氣過程是自1961年氣象記錄完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平均強度最大的。
當地時間2022年7月18日,一名男子和他的兒子在德國西部城市科隆用水管降溫,歐洲許多地區都經歷了熱浪。視覺中國數據圖
同樣,歐洲也未能幸免于熱浪入侵。2022年,法國、西班牙、希臘、比利時、瑞士等國均創下多項最高氣溫紀錄。
7月18日,英國氣象局發布了歷史上第一份異常高溫紅色警告,部分地區氣溫首次突破40℃;6月中下旬,西班牙中部、東北部和南部出現了超過40℃的極端高溫天氣,部分地區的最高溫度一度達到45.7℃;6月28日,法國南部地區最高氣溫飆升至45.9℃,創下全國紀錄。
巢清塵告訴澎湃新聞,人類活動可能在高溫熱浪中發揮更明顯的作用。研究表明,人為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至少增加了今年英國極端高溫事件的可能性。與工業化前相比,當前氣候背景下極端高溫事件的強度顯著增加。
法國氣候學家表示,隨著全球變暖,夏季時間將會延長。今年10月是法國最熱的10月,平均氣溫比全年高3.5℃,而異常氣溫不限于今年10月。自今年年初以來,法國的平均氣溫大多高于全年同期。
此外,北美許多地方今年夏天也迎來了大“烘焙”。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9月5日,加州的許多地方的氣溫超過43.3℃,48個州的1億多人受到持續高溫的影響。
根據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發布的數據,7月10日至15日的高溫天氣導致西班牙至少360人死亡。在6月份的一輪高溫天氣中,830人死亡。
此外,罕見干旱的高溫疊加也打破了今年歐洲山火過火面積的同期紀錄。其中,西班牙火災最為嚴重。截至8月13日,山火過火面積已達24萬公頃。
在美國西部,今年夏天許多地方也發生了火災。極端炎熱干燥的天氣導致火災迅速蔓延,難以控制。
根據美國政府發布的《第五次國家氣候評估報告》草案,氣候變化正在引發“深遠而惡化”的災難,威脅到“美國人最重要的東西”。
極度干旱
極端高溫導致極度干旱。2022年夏天,東亞、歐洲和北美遭遇干旱。一些歐洲國家的降水量甚至低于紀錄,幾條主要水道繼續變淺。
當地時間2022年8月20日,西班牙維拉諾瓦德索干旱導致水庫水位低,人們在岸邊休閑。視覺中國數據圖
由于高溫少雨,西班牙全國水庫蓄水量不足40%,低于十年來的平均水平。

70年來,意大利北部遇到了最嚴重的干旱,橫貫該地區的波河水位極低。
此外,美國西部最大的水庫米德湖水位明顯下降,為2500萬人提供水,河流變窄,河岸越來越高,湖床暴露。
今年美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即德克薩斯州的干旱也比2011年更嚴重,德克薩斯州近57%的地區處于極端干旱之中。
在非洲,位于非洲東部的非洲角落,今年也經歷了十年來最嚴重的干旱。索馬里的主要河流是朱巴河,自1957年以來水位創下新低。今年2月至4月,河流幾乎干涸,水資源減少導致部分地區糧食產量下降60%至70%,約1840萬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供應不確定性。
中國也沒有幸免于干旱。自今年7月以來,干旱發展迅速。由于水位持續下降,長江中心的羅霍洲村周圍露出了河底的海灘。長江流域湖泊鄱陽湖,海灘落下,形成了一片廣闊的濕地草洲。浙江溫州、臺州、金華由于長期干旱和雨水,先后啟動了應急限制供水。
根據應急管理部等部門對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的咨詢和分析,前三季度,受副熱帶高壓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中國平均氣溫較高。自1961年夏季以來,中東部地區出現了最強的高溫過程,造成了更嚴重的干旱災害。極端高溫干旱嚴重影響相關地區的農業生產、人畜飲用水和生態環境。8月份旱情高峰時,我國共有449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284千公頃。
暴雨來襲
氣候變化復雜多樣。在全球范圍內,暴雨和洪水同時發生在高溫干旱。
2022年8月25日,今年10時30分左右,海南海口第9號臺風“馬鞍”登陸廣東電白沿海地區。視覺中國數據圖
夏秋兩季后,華南、江南等地和遼河流域相繼發生嚴重暴雨洪水。前三季度,廣西、廣東、福建、江西、遼寧等28個省(區、市)發生超警洪水612條,部分地區暴雨造成洪水災害,局部山地洪水頻繁發生。華南前汛期經歷了9次區域暴雨。珠江流域降水量自1961年以來同期最大,流域洪水較大,北江洪水較大,城鄉洪水、山地洪水地質災害較多。
巴基斯坦也受到降雨和洪水的威脅。從今年3月到5月,巴基斯坦在破紀錄的極端熱浪中遭受痛苦,氣溫上升到50℃。破壞性熱浪影響供水、衛生、農業產量和經濟,迅速融化冰川,導致山洪爆發。
與此同時,每年6月至9月都是巴基斯坦的季風雨季。受此影響,巴基斯坦今年夏天遭遇多輪暴雨,進而造成洪水災害。截至9月,巴基斯坦約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洪水。
8月29日,巴基斯坦規劃、開發和特別項目部長阿赫桑伊克巴爾表示,洪水造成的損失超過100億美元。
此外,澳大利亞東海岸今年也面臨著許多災難性的洪水。今年3月,數萬人因水位上升而被迫離開家,至少有13人死亡。今年7月,暴雨在許多地方造成洪水,淹沒了建筑物和道路。共有3.5萬居民被迫離開家,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中斷了1萬多戶家庭的電力供應。
冰川消融
冰川是氣候的產物,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全球變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全球冰川全面退縮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2022年全球氣候條件》,今年歐洲阿爾卑斯山冰川消融極為嚴重。據初步估計,目前冰川融化程度已打破歷史紀錄,阿爾卑斯山平均冰厚損失在3米至4米之間;格陵蘭冰蓋連續第26年出現質量損失,今年9月首次降雨,而不是降雪。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3日,瑞士LesDiablets航拍冰川3000度假村。照片中,工人們用毯子覆蓋了上個冬天的雪,以防止雪在Tsanfleuron山口附近融化,而Tsanfleuron山口至少覆蓋了2000年的冰。視覺中國數據圖
在持續高溫下,瑞士格萊奇的阿爾卑斯山羅納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人們甚至用白色保溫材料覆蓋冰川,以減緩冰雪的消融速度。
瑞士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著名的滑雪勝地,由于當地氣溫升高,可能導致雪量不足,甚至暫停了滑雪活動。
德國南施內費納冰川在極端高溫下消亡。阿爾卑斯山南施內費納冰川位于德國最高峰楚格峰以南的高原上。學者們認為,由于冰川體積萎縮,不能隨重力下降,因此不能再被視為冰川,剩余的冰將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完全融化。
德國冰川學家表示,2022年是冰川融化創紀錄的一年。據推測,由于降雨、降雪、干旱、炎熱天氣等因素,今年阿爾卑斯山的冰川融化量可能比往年增加50%左右。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仁生曾告訴澎湃新聞,根據國內外許多學者及其團隊的估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大多數小型冰川可能會消失,這與未來的氣候變化有關。
啟動預警
今年夏天席卷全球的高溫,然后引發山火,逐漸融化的冰川,嚴重的暴雨和洪水,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氣候問題是全人類需要共同處理的問題,沒有人能獨處。
今年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公布了《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的新報告。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了更頻繁、更嚴重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對自然和人類系統造成的部分損害是不可逆轉的。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不可逆損害正在增加,損害程度超出預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氣候變化會導致全球安全問題。北約秘書長斯托滕貝格認為,氣候變化加劇了對水、食品、土地等珍貴能源的競爭,迫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氣候變化會惡化安全問題,加劇危機。
在尋求解決方案之前,及時預警已成為共同治理的第一步。
今年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宣布,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將在五年內受到早期預警系統的保護。該倡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7上正式啟動。
在這方面,巢清塵認為,早期預警系統是一種確認、有效、可行的氣候適應措施,可以挽救生命,提供十倍的投資回報。
“中國氣象局在災害監測預警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建立了以自主知識產權數值預報模式為核心的無縫智能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實現了從站點、落地預報到數字格點預報的跨越。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比例從2012年0.6%降至2021年0.3%,氣象投入產出比達到1。:50。據巢清塵介紹,目前我國正在圍繞高質量氣象發展的要求,開發智能網格預測技術體系,搭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