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個人認為,這些理由都不足以讓美國耗費大量的資源去打一場戰爭。很多人認為美國要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但準確來說是為了穩固美元的地位。早在1973年,美國就已經下了一步非常高明的棋,讓石油和美元掛鉤,也就是以美元結算。
但是,在薩達姆執政的伊拉克卻想與歐盟合作,而這一做法將直接影響到美元在中東地區乃至世界的地位。當然,此時如果只是薩達姆政府的想法都還好。
但是,以法國、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卻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甚至還派人與伊拉克方面聯系。
這時候如果美國再任由伊拉克這么發展下去,就真的會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了,從而直接影響到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的戰爭對手基本都是產油國,伊朗亦是如此。一旦產油國發生戰爭,勢必會導致油價高漲-因為戰爭會用到石油的地方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是30美元一桶的石油,可能直接飆升至130美元一桶,但大家手中的美元卻還是只有原來那么多。
怎么辦?就只有用其他物品去換美元,這時候,美國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印刷美元,鞏固美元地位以及美國的霸主地位。
這樣看來,前面所提到的三個理由其實都不成立。因為在戰爭結束后,美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伊拉克石油出口,從歐元改為了美元結算。
可以說,這場戰爭雖然美國是獲勝國,但代價也不小,花費了上萬億美元去打這場仗。而且,當時美國只是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又重新扶持了一個新的政權出來,伊拉克還是伊拉克。
誰也想不到,新政府的人既然和伊朗還有著很深的淵源,薩達姆被政府推翻后,而新政府和伊朗的關系也緩和了,甚至有了許多合作,直接讓兩國都越來越強。
直到去年,伊朗又和美國對上了,而這一次,美國顯然還沒從上一次的伊拉克戰爭緩過來,沒法及時攻打伊朗,只能耍耍嘴皮子,看誰先慫。
這樣看來,美國雖然在伊拉克戰爭后,鞏固了美元地位,但實際上也埋下了隱患,至少有人清楚的知道,美國在擔心什么。不僅如此,綜合來看,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弊大于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