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傳以宋江為首和一百零八位好漢為故事主線,在書中描寫了因當時宋徽宗時期昏庸無道和多種原因下,好漢們共同聚到水泊梁山,并在水泊梁山起義對抗朝廷,后來因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使得多數梁山好漢身死的結局。
該書的作者施耐庵也因為水滸傳這部著作,他的名字得以被后世傳頌,在查資料中發現,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時期的人。
那么他是怎么樣將水滸傳中故事背景發生在北宋末年時期的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的呢?
施耐庵生于1296年,先后考中秀才和舉人,在1331年考中進士在錢塘擔任縣尹,因總為窮人伸張正義,遭到上級的訓斥,施耐庵見此情況后便立即辭官歸家。
1353年張士誠起義反元,施耐庵聽到此事后便前往平江張士誠處,加入了張士誠所率領的起義隊伍中,后來為張士誠出謀劃策,為張士誠獻出了很多的計策。
但是由于后期的張士誠開始貪圖享樂,寵信奸人和居功自傲,使得施耐庵的建議,張士誠均不予以采納。
施耐庵見此情形下,離開張士誠所在的平江,先是在江陰祝塘鎮東林庵教書,后因朱元璋軍隊圍攻平江,戰亂同時也波及到了江陰。
于是施耐庵給自己在興化的好友顧逖寫信,想去他那里避其兵亂,因為興化那里地處偏遠,交通也較為不便。顧逖在收到信后,立即便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此避難。
施耐庵在收到顧逖的回復后,便帶領著徒弟羅貫中前往,來到興化后先是在顧逖家中居住后在顧逖的幫助下,在興化較為偏僻的白駒場購置了田地和房產。
從此施耐庵便在此隱居,施耐庵在此地結識了很多鄉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為了創作素材。
經過自己的文字功底再創造,使得每個人物的形象被描述的淋漓盡致,這也是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原型。
其外還有武松打虎的原型,早年施耐庵在祝塘鎮東林庵教書時,邊教書邊構思水滸傳,其中水滸傳的很多地名都是取自祝塘鎮附近,祝家莊說的便是祝塘鎮。
小說中最為著名的段落之一,武松打虎,源于施耐庵在村后的后陽崗散步,看見有只黃色的狗在樹下睡覺,一個叫武阿二的村民見有狗在自家的樹下睡覺,便將其打跑。
施耐庵在看到此事后,回到住處,將所發生的事寫到故事中,把村后的后陽崗改成景陽岡,黃狗改成小說中的老虎,武阿二也被改成了武二郎武松,后來在施耐庵的文字加工下,就變成了武松在景陽岡大戰老虎,并將老虎打死,成為打虎英雄。
四大名著當中的作者,三國演義的羅貫中,西游記的吳承恩,還有水滸傳的施耐庵和紅樓夢的曹雪芹,除曹雪芹所處的朝代是清朝外,另外三位都是明朝人。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他描寫的三國,是因為在三國時期本來就有多種的歷史故事做鋪墊。同時又在里面加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在里面,只不過有的較為隱晦,有的較為明顯。
其他三部的作者也都是一樣,還有我們也不難發現除了上面拿來舉例子的羅貫中書中描述的不是本朝以外,其他三位也都是一樣。
因為描述本朝的事情,有一定的風險,當時封建統治者在文字上的核查較為嚴苛,所以才有了很多的文字獄。
如果書流傳的較廣,很快就能到當時的統治者手中,發現里面的文字哪句觸犯了,輕則入獄,重則殺頭。
所以就以所在朝代往前的朝代作為故事背景,而且不管在史書記載還是故事,都是有依據可循,寫起來就會方便很多。
他們把自己要寫的東西用小說的方式呈現,這樣不管誰看也是圖消遣,不會追究其責任。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從問世至今依然有著很高的影響,這部著作同時也是語言文化中具有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吸引了中外很多的讀者進行不斷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