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立國之戰中,我軍共有197653位烈士為國捐軀。他們用生命擊退了虎視眈眈的美軍,共斃傷俘敵39萬人之多。然而美國卻表示,在與中朝兩軍的對戰中,其僅損失17萬人。
同樣一場抗美援朝戰爭,為何中美兩國在美軍傷亡統計上,竟存在高達22萬的差距?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在彭德懷元帥的率領下,陸續進入朝鮮戰場。這一戰,是一場支援朝鮮的友好行動,更是一場抗擊美國侵犯的衛國戰役。
從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持續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除了正面對戰外,美軍還頻頻向我軍下黑手。從多次入侵、空襲我國東北地區;到派遣海軍艦隊趕赴臺灣省。
從投放細菌彈等生化武器,導致中朝軍民感染疾病;到連續6次試圖啟動原子彈,向我國發起核戰。美國的行為嚴重危害了我國的主權和安全。
為了粉碎美軍侵占整個朝鮮半島,并借機進犯中國的野心。240萬中國人民志愿軍馳騁在朝鮮戰場上,他們用血肉之軀抵擋敵軍的飛機大炮,抱著視死如歸的信念浴血殺敵。
經久不息的槍炮聲,濃烈刺鼻的硝煙,堆積如山的尸骨,以及被鮮血浸紅的泥土,這一戰打得異常慘烈,兩軍均傷亡慘重。
抗美援朝最終以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的簽訂為標志,正式宣告結束。
盡管從表面意義上看,朝鮮戰爭是一場無勝負、無贏家、協約解決的戰役。
但從軍事角度,我軍一路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擊退至三八線以南,徹底粉碎美國占領整個朝鮮半島的陰謀;從政治角度,我軍在武器裝備落后、食物補給不足的劣勢下重創美軍,從而大幅弘揚軍威國威,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顯而易見,中國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大贏家。然而,自詡國際警察、世界霸主的美國,怎么可能承認自己的失敗。
在戰爭已經結束的情況下,美國想要挽回一些臉面,唯一能做的就是從傷亡數字上下手。畢竟“以一敵百”和“一比一”的傷亡比,從觀感上就天差地別。
根據中方統計,抗美援朝期間,中朝兩軍共斃傷俘敵109.3萬人,其中美軍達39萬余人。然而美聯社公布的傷亡數據卻顯示,聯合國軍的傷亡總數為147萬,其中美軍僅陣亡5.4萬余人,共損失17萬余人。
盡管我方統計的數據無法保證100%精準,但39萬到17萬之間,足足22萬的傷亡差距,無疑顯得十分異常。美國究竟是如何將傷亡人數降得這么低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歸納起來就4個字——提高門檻。
從理論上說,凡是以參戰人員身份,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員,都屬于陣亡戰士。
例如我國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名墻上,鐫刻著的197653位烈士中,就包括了犧牲和失蹤的志愿軍戰士、民兵民工、后方工作人員,以及因幫助朝鮮戰后重建而死亡的人員。
然而,美國的統計方式與中國截然不同。美國認定的“陣亡戰士”,僅指代在戰場上、與敵人正面對戰時,真槍實彈當場犧牲的美軍。
具體來說就是,加入美軍編制的他國軍人排除;在非交戰場所遭偷襲致死的人員排除;死在戰地醫院的傷員排除等等。不僅如此,倘若在戰場上陣亡的美軍,出現容貌身份無法識別的情況,那他也只會被算在失蹤人員中處理。
與此同時,美國在傷員的統計上同樣嚴苛。在美國眼中,只有那些身負重傷被送進戰地醫院搶救治療的戰士才是傷員。而那些受輕傷簡單包扎,甚至因醫院爆滿而沒能入院治療的,一律不算入其中。
美國之所以將“陣亡戰士”的標準設立得如此嚴苛、不合理,一方面就是為了得到一個相對漂亮的傷亡比,另一方面則是試圖逃避高昂的烈士撫恤金。
不得不說,美國這樣的行為非常過分。站在美國軍人的角度,他們在朝鮮戰場上與中國志愿軍激烈對戰,為國家受傷流血甚至失去生命。然而到了最后,他們的犧牲卻連最起碼的認可和尊重,都沒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