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羽這個人,最善于打硬仗,數(shù)字最能說明問題,就像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時候總結(jié)的那樣:“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戰(zhàn)場上,他總是沖在最前面,肯吃力,不耍滑,憑實力說話,直來直去。
實力最強的人,難免就會有收不住自己的時候,所以關(guān)于項羽的暴力的一面,也多有記載,比如殺秦降卒二十萬,比如燒阿旁宮-有爭議,比如攻下襄城后的種種行為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性格中卻有著另外一面——面情很軟,何以見得?
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在鴻門宴上,不忍心殺劉邦,當然這個不忍心,不是全部的理由,也有對當時的形勢認識不清,對劉邦認識不清的原因等。
但總的來說,以項羽以往之脾氣和性格,解決劉邦,不是太容易的事嗎,為何猶豫、遲疑、彷徨不決呢?
我分析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項羽面情軟,有的人,你別看他脾氣暴躁,沖動果斷,但是在某個時候,他性格的平時不易表現(xiàn)出來的那一面,就一覽無遺了。
當劉邦在鴻門宴上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得無限低的時候,當劉邦告訴項羽,我之所以能先入咸陽,純屬僥幸得之,即便我先入咸陽,我也是為了提前把這邊打理一下,然后專程等候您的到來呢!
此番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說辭,但凡稍有些敏銳感的人,都知道話由人說,你當然會朝著有利于自己,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的角度去言語,然而這段話,卻真實地“打動”了項羽。
劉邦接著說:在下與將軍您相約攻秦,我能先入咸陽,我自己都沒有想到,但我對您是一片忠心,今您對我有所誤會,完全是有小人在其間離間,才如此的啊!
當劉邦說出這番話的時候,項羽的面情軟的一面,徹底體現(xiàn)出來了,他竟然說了這樣一句話:這都是你手下那個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么會如此懷疑你呢?
我想,當劉邦在酒席現(xiàn)場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里的石頭基本上已經(jīng)落地了,因為這分明就是項羽在為自己“辯護”,在為自己“開脫”,在告訴老朋友劉邦,我其實一直很相信你,很喜歡你,只是的確如你所說,小人曹無傷離間我們,傷了我們的和氣,不怪我啊,你可千萬別怪我!
其實,劉邦所說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現(xiàn)在看來,恐怕就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是他為自己隨意找的一個借口,沒想到卻套出了項羽的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純屬意外收獲,此話一出,既讓項羽覺得錯怪了劉邦,又恰恰“印證”了事實,項羽對于劉邦,就更不疑慮了。
于是,也就有了后面的范增讓項莊舞劍,幾次看項羽眼色,示意他早下決斷,然項羽一直不置可否,其面情之軟,極其明顯。
我想,以劉邦之“狡猾”,敢于去赴宴鴻門,其實早在內(nèi)心深處,就已經(jīng)對項羽的性格,有了拿捏的把握,因為他們打交道,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有了一個對項羽性格了解的基礎(chǔ),再加之項伯前一天晚上深夜報信,然后又被劉邦臨時結(jié)成親家的“雙保險”,劉邦才敢于冒這個險,劉邦,懂了項羽,項羽,卻根本沒有搞懂劉邦。
項羽的面情之軟,還表現(xiàn)在楚漢戰(zhàn)爭后期,當雙方約會協(xié)議,可以劃界而治,互不侵犯之時,項羽就“義氣”地放了劉邦的父親及妻子呂雉等家屬-你好歹把人質(zhì)留在自己手里,也是一張牌啊。
然人質(zhì)“歸隊”之后,劉邦馬上撕毀協(xié)議,再次攻打項羽,直至戰(zhàn)爭以大家都知道的局面結(jié)束。
人常說項羽不是個政治家,是個軍人,是個血性軍人,這是對項羽很準確的評價。其實就年齡看,項羽生命的全部,一共只有三十歲。
而當時二十多歲的項羽,與已經(jīng)四十多歲的劉邦,一個性格完全不同的這么個人博弈的情況下,項羽本身在閱歷上,對世態(tài)的理解上,都不會有更多的更占優(yōu)勢的積累和沉淀,再加上性格原因,構(gòu)成了他英雄悲歌的一面。
如果再來一次,項羽一定不會這么面情軟的,只是,歷史沒有重來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