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十國均處在邊緣地帶,但也許這就是它們能夠活得更久的緣故,所以它們存在的時間相對比較長,比“五代”中哪一代都長。
最短的前蜀也有18年國祚,最長的吳越生存了70多年,在趙匡胤時代還混了一二十年。
這就是五代十國,一個紛亂無比、民不聊生的時代,學歷史的懵圈,身處歷史中的人更懵,那個時代的人不知道怎么活下去,甚至不知道為誰而活,他們在戰火中掙扎,在紛亂中流離失所。
但有一些人將這個時代視為機會,視為創業的最佳時機,他們“勇敢”地邁出了走向紅海的腳步,誓將紅海變藍海,改變命運,改寫歷史。
五代十國中的15位開國皇帝就是一個很好的寫實,他們中有10個半出生草莽。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至于兄弟、夫婦人倫之際, 無不大壞, 而天理幾乎其滅矣?!?/p>
這就是五代十國的真實寫照。亂到如此地步,草根就有了冒頭的機會,各方豪杰紛紛躍起,想要沐浴春光,長成參天大樹。先看五代中五位開國皇帝是怎樣走上歷史前臺的。
五代中后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是晉王李克用的兒子,典型的貴族二代;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父親是軍官,岳父是后唐第二代皇帝李嗣源,也不一般。
但下述三位應該是“草根一枚”,毫無背景。
后梁開創者朱溫,父親早死,跟著母親到別人家做工混飯吃,這才活了下來。
長大后,他不好好耕田種地,偏偏喜歡舞槍弄棒,以英雄豪杰自稱,在鄉親們眼里,就是個不務正業的混世魔王,不招人喜歡。
沒想到機會正在一步步向他走來。黃巢起義,他和二哥毫不猶豫地走進了“革命隊伍”,開始施展自己的才能,很快成為黃巢的防御使,重兵在握,威風凜凜。
但他生來就是不安分的人,后來改弦易轍,歸附唐軍,反過來鎮壓黃巢軍,被封為梁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割據勢力。
野心在不斷膨脹,他率軍沖進關中,殺死昭宗,將昭宗才12歲的兒子李柷拉出來繼位。
可憐的娃娃皇帝,完全就是擺設,即便這樣,朱溫仍不甘心,連影子也不想保留,907年,他讓李祝將帝位讓給自己,廢唐建梁,成為后梁第一位皇帝。
毫無疑問,朱溫是個草莽皇帝,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也不例外。他窮困家庭出身,無奈當了贅婿,給人家放馬。
實在不想過這種日子,就跟著唐明宗李嗣源及晉高祖石敬瑭,當了軍卒,看著別人長大,學著別人不斷進步,一步步走上帝位。
后周開國皇帝郭威,雖出生將門之家,但父母早逝,淪為孤兒,姨母將其撫養長大,這也是一個窮苦人家長大的孩子。
也許是磨難給了他毅力和想要改變命運的動力,加入后唐莊宗李存勖親軍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罷五代,再看十國更為神奇,10個開國者竟然有7個半是貧苦家庭出身,起點極低,最終能坐上皇位,除了感謝自己的努力,恐怕也得感謝那個造英雄的時勢。
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祖祖輩輩都是做餅師的,年輕時就是無賴之徒,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盡干些偷雞摸狗的事,坐過牢,被鄉人稱為“賊王八”。
南吳奠基人楊行密,其父為農夫,幼年喪父,家庭貧苦。他靠著能手舉百斤的物體、一日可走三百里路的本領,在江淮農民起義中嶄露頭角,這才抓住機會不放,走向成功。
吳越國建立者錢镠,不僅出身平平,還長得奇丑無比,父親把他丟進屋后井中,祖母看其可憐,這才有了他的一條小命,成年后也只是靠冒險販賣私鹽度日。
閩國建立者王審知,父親王恁,終身務農,日子也好過不到哪里去;楚國創始人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
南平創建者高季興,曾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北漢開國皇帝劉崇,是五代中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跟他哥哥一樣命苦。
上述這7位開國君王應該是標準的草根。南唐開國皇帝李昪,是個特例。他雖出生貧困家庭,但7歲時成了南吳權臣徐溫的義子,起點高一些,只能算是半個草根。
剩下的兩位,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父祖兩代為官;南漢奠基者劉隱,官二代出身,可以排除出草根開國皇帝之列。
十國開國者都是抓住了唐末大亂這個歷史時機,趁勢擁軍占領一方后造反稱王稱帝。
五代十國是個極其特殊的大分裂時代,這些創業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種機遇碰在一起,給了他們拼命一搏的機會。
一來,大唐解體后,中原地區建立的朝代極其不團結、不穩定,完全沒有凝集力和戰斗力;
二來,晚唐衰落,北方契丹人趁勢發育,并且不斷染指中原事務,讓本就一團糟的中原更加風雨飄搖。比如,契丹人直接滅了后唐、后晉。
正因為五代的不穩定,走馬燈式的不斷更迭,自顧不暇,對南方諸國完全沒有震懾力和控制力,十國才有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再往深遠一點探究,武則天逃不了干系。武則天當政后,門閥士族走向沒落。
到了唐朝中后期,中央權力失控,節度使擁兵自重,野心膨脹。這個頑疾并沒有伴著唐朝的滅亡而消失,不斷地發作。
所以,五代十國時期,實際上就是唐末變亂的延續,這種局面持續七十年之久,則完全是多種原因如犬牙般交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