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節起源于古代,具體時間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古代的《楚辭》中就提到了九九重陽的概念,但當時的“重陽”指的是天,而不是節日。到了魏晉時期,重陽日已經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明代時,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慶祝重陽節,這一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1。
至于為什么叫“重陽”,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根據《易經》中的陰陽理論,將“六”定為陰數,將“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因此稱為“重陽”2。另一種說法是因為九在數字中是最大的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此外,秋季是一年的收獲季節,重陽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2。
總結一下,重陽節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被稱為“重陽”是因為九月九日日月并陽,九在數字中是最大的數,寓意長久、長壽。重陽節在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慶祝活動包括登高賞秋、賞菊、飲菊花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