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無知無欲
有人誤會老子,說圣人要讓老百姓“無知無欲”,這是搞愚民政策,就是讓老百姓不要有知識,也不要有欲望,讓老百姓變得很愚蠢。
要分辨這樣做是目的,還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要避免讓老百姓陷入競爭、竊盜、混亂等等更大的困境,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而手段就是老百姓所知的東西越單純越好,因為“知”一定帶來“欲”。
02“知”有三個層次
與“無知無欲”相對的是“有知有欲”。人有理性,自然會想要知道。但請問:你知道的是什么?如果你有正確的“知”,就會有正確的“欲”。
你怎么判斷“知”正不正確呢?老子的“知”有三個層次:一是把認知當作區分,二是把認知當作避難,三是把認知當作啟明。
一般人的認知都是在“區分”的層次,區分可以讓人過得安全,但是相對的就會出現各種欲望,知道什么更好,就去追求了。
就像前面講的:你說誰比較杰出,我就要向他效法,與別人競爭;你說什么是難得的東西,那我就要去爭取。如果人的認知有偏差,欲望當然是偏差的
認知的第二個層次,叫做“避難”,避開災難。有的人見多識廣,知道某些情況開始不錯,后面就會有后患。那怎么辦?他就先收斂自己、節制自己來避開某些災難。
有句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樹木也許不能選擇自己要長得如何,但人可以選擇。
認知的第三個層次,就是要悟道,這個時候認知稱作“啟明”,這個“明”就是光明的明。悟道了,好像心靈之眼忽然張開。悟道之后,看待許多事情就完全不同。
我們可以學習反省自己,讓心思與欲望稍微單純一點,減少一點?正如西方近代哲學家笛卡爾說的,“讓我的欲望不要超過我的能力范圍”,就會少了很多困擾。
03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讓那些明智的人不敢輕舉妄動,為什么?自作聰明的人輕舉妄動,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因為百姓沒有各種偏差的“知”與偏差的“欲”,也就是進入一種無知無欲的狀態;那你聰明人再怎么做,是無法煽動百姓來達成你個人欲望的。
04“為無為,則無不治
”由此可見,老子的目的,是要用圣人這位悟道的統治者來妥善治理百姓。一般說老子的“無為而治”就來自此處。無為而治,表面上是無心的,沒有刻意做任何事,結果什么都做好了,社會也上軌道了。
05老子的“無為而治”,與孔子在《論語》里面所說的“無為而治者,就是舜吧”意思不一樣的。
儒家的無為而治是因為肯定人性向善,所以統治者只要行善,老百姓自然跟著你走,你不用刻意做任何事。道家的無為而治先不牽涉到德行,而是一種深刻的智慧。
就是我不刻意做任何事,結果任何事按照它自然的趨勢,自己就做成了。
06老子的思考方式是春秋時代末期客觀的現象。
那時天下混亂,老百姓互相爭勝,偷竊搶奪,人心復雜混亂。這種情況怎么辦呢?需要圣人來治理。
圣人治理百姓的時候,表面上看好像有一點消極,讓老百姓無知無欲,就是吃飽喝足,身強體壯,心思單純,欲望薄弱;圣人的目的是希望把天下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