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登龍
縱然青史已經成灰
我愛不滅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
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只戀你化身的蝶
一一歌曲《發如雪》
她,從萬國朝覲的盛世大唐款款走來。
她的花容月貌,碾壓群芳,讓六宮粉黛無顏色。
李白這位詩壇天王級的明星,也不惜為她揮毫潑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她善歌舞,曉音律。一曲終了,百媚一笑,便讓唐王李隆基,神魂顛倒,不愿早朝。
但在政治權力的博弈中,她成為”背鍋俠”。
“紅顏禍水”,成了她一生抹不去的污名。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卻落得個頸懸三尺綾,香消馬嵬坡的凄慘下場。
她,就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
與唐玄宗李隆基,這對公公兒媳,老夫少妻纏綿悱惻的風流韻事,在歲月的流轉中,雖歷經千年風霜,為何在輕輕掀開歷史的一角時,仍能這么輕而易舉打動人心?
說過一萬遍”我愛你”,但在真正的風浪來臨時,她卻被寵幸她的人,毫不猶豫地推了出去,成為保全其統治地位與無尚權力的一道護身符。
不禁讓人唏噓:這人來人往的塵世間,還有多少不摻假的愛情?
公元712年,27歲的李隆基,在刀光劍影的權力角逐中抓住了機遇,成為最后的贏家,也名正言順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
想當年,他血氣方剛,正躊躇滿志。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一度國運昌盛,民阜物豐,以至開創了星曜千秋,彪炳青史的“開元盛世”。
開元七年,楊玉環出生四川成都,一戶官宦人家。她自小天生麗質,冰雪聰明。
十歲時,父親去世,無依無靠的她,便投奔洛陽三叔父,權被叔父收養。
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家境盈實富足。
優越的家庭環境,不僅給了楊玉環豐衣足食的生活,更對她所受的教育,起了極大作用。
先生的精心調教,加上她后天的刻苦努力,短短幾年,楊玉環便精詞工,善音律,學得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下面這首詩,是楊玉環為舞女張云容所作,他的詩歌韻律水平,從中可見一斑: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
輕云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影片《怦然心動》中,有句臺詞說: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中國有句古話: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開元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壽王李瑁,邂逅了容顏姣好,舉止端莊的楊玉環,由此便得了相思。
母親武惠妃得知緣由后,明白兒子是看上了有傾國傾城容貌的楊玉環,便將此事告知了李隆基。于是李隆基下旨,欽定楊玉環為壽王妃。
楊玉環與李瑁成婚后,二人柔情蜜意,魚水承歡,真是說不完的恩愛,道不盡的纏綿。
本以為可以雙宿雙飛,白頭偕老,可偏偏”天有不測風云”。
公元737年,唐明皇最寵愛的武惠妃因病死了。
郁郁寡歡的李隆基,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驪山華清宮,第一次見到了兒媳楊玉環。
為給推杯換盞的席間助興,楊玉環在《霓裳羽衣曲》悠揚玄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其貌美如幽蘭清芬,體態恰似楊柳隨風。
那一襲清幽淡雅的芬芳之氣,早已讓找不到新歡的李隆基無比銷魂。
大臣張說曾賦詩一首《華清宮》:
天闕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
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木心說:
愛情本來就沒有多大涵義,全靠智慧和道德生化出偉美的景觀。如果因為愛情而喪失智慧和道德,即可判斷:這不是愛情,是性欲,性欲的恣睢。
為了愛奮不顧身,究竟是一種欲望的占有?還是一時愛情的沖動?抑或真正想要的天長地久?
當歷史的煙云早已散去,結果他們早已承擔。至于是非對錯,自有人說。
唐明皇自那日在華清池與國色天香的楊玉環偶遇之后,七魂八魄,即被這位絕代佳人勾走了,于是深深墜入愛河,不能自拔。
欲占為己有,但有悖常倫。李隆基從此茶飯不思,神形憔悴。
這一切,被善于察顏觀色的太監高力士看在眼里。于是進言道:”皇上,老爸奪兒子老婆這事,好說不好聽。若想得此佳人,還需如此這般這般……”
不能明修棧道,唯有暗渡陳倉。
李隆基依計下旨,逼兒子李瑁要遵守孝道,得把楊玉環送去當道姑,給母親竇太后祈福。
在國,你為君,我為臣;在家,你為父,我為子。縱有一萬個不愿意,但有”三綱五常”,李瑁也只能是”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于是,楊玉環被送進道觀。
為了消除兒子的仇恨,李隆基物色了一重臣之女,嫁給了李瑁。
五年過后,楊玉環搖身一變,不但職位升高,而且輩分也高了,從兒媳變成了貴妃。
那年,玄宗已61歲,貴妃僅27歲。
李商隱有詩寫道:
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
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一個地地道道的“花甲老頭”,有一個風華正茂的美少婦相陪,豈不讓自己神魂顛倒,讓天下男人羨慕至極?
加之楊玉環本天生嬌美,舉止端莊,又精通音律,擅長歌舞,溫柔體貼,處處用心,深得風流天子李隆基的歡心。
此后,楊貴妃獨霸后宮頭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為了取悅她,唐明皇終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暇理會政事。
甚至為討美人歡心,不惜勞民傷財,千里迢迢從海南給楊玉環運來新鮮荔枝吃。
杜牧有詩為證: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偶爾的一次,唐明皇寵幸了一位梅妃。不料楊玉環知道后,醋意大發,撒潑胡說。一時惹惱了唐明皇,大袖一揮,就打發她去回娘家。
等楊貴妃定下心來,頓生悔意,遂將自己的一縷頭發剪下來,托高力士送給唐明皇。
唐明皇見到美人青絲,心中溫存,無比感動。于是連夜將楊貴妃接回宮中,結果兩人又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那年七夕之夜,唐明皇與楊玉環,在長生殿立下誓言,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山無棱,天地合,今生今世,永不分。
韓寒說:
愛一個人,就是在一起很開心,愛一個人,就是即使不開心,也想在一起。
寵幸與冷漠之間,有著天差地別的鴻溝。奮力討好,也許不是真愛,只是不愿陷入冷宮的無邊寂寞之中。
且說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就在李隆基與楊玉環日日笙歌燕舞,夜夜燈紅酒綠之際,不料樂極生悲。
一日,有邊關奏折呈上,原來烽火再燃,狼煙又起。
由于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只顧縱情享樂,懶于疏理朝政。一應朝庭事務,均由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全權處理。
而楊國忠,更是利用職權,專橫獨斷,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對皇上,溜須拍馬,事事逢迎;對部下,排除異己,貪污受賄。
天寶年間,被封為漁陽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羽翼豐滿,興兵造反。于是揭竿而起,一路進犯。
叛軍很快攻入長安。束手無策的唐明皇,面對朝綱之上一幫庸碌之輩,實在無人可用。被迫在御林軍的護衛下,帶楊貴妃倉惶出逃,南下西蜀,躲避戰難。
在駐扎馬嵬驛途中,御林軍統領陳元禮,因對楊國忠的蠻橫無理忍無可忍,就借機誅殺了這個禍國?民的奸相。
次日六軍不發,一齊狂呼”處死楊貴妃”。
面對失控的局面,李隆基思慮再三,不忍下手,但轉眼一想:大唐基業不能毀于一旦,自已的龍體也要確保安全。
當天下與愛情,讓這位多情皇帝作出選擇時,縱有萬般的依依不舍,李隆基還是選擇了自己的江山。
于是,賜楊玉環白綾,逼她縊死。可憐她,”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在無知無覺中,做了安史之亂的替罪羊,甚至背上了一世罵名。
一代美人,終香銷玉殞,悲慘落幕。
李商隱有詩《馬嵬》曰: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那個說過日夜為你著迷,時刻為你掛念的人;那個即使百般煎熬,終究覺得你最好的人;那個許諾了一生愛你千百回,至死無悔改的人,在風暴來時,卻毫不猶豫地把你推向了潮頭……
這世間,還有多少可以信賴的誓言,還有多少不摻假的愛情?
李碧華在《生死橋》中,有段話說:
夢之中,盡是稱心如意。乍驚,不知人間何世,天不再冷了,夜不再昏了,人也不再年少。一覺醒來,人間原來暗換了芳華。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
愿世間所有的愛情,不再輾轉!
愿世間所有的人生,終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