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喜歡歷史的讀者朋友們都知道,沒有哪個開國皇帝不會殺功臣的,劉邦也不例外,這幾乎成了歷史的鐵律!理由很多,或者像是功高震主,或者像是擁兵自重,又或者像是起兵謀反。
總之到最后你都會被除掉,不管什么原因,因為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加上劉邦到后期開國之后,他的猜忌心特別重。
加上劉邦本來就出身貧寒,好不容易一步一步才走到今天的地位。所以他就特別珍惜,特別害怕,會有誰來搶奪他的政權!
當他當上皇帝之后就開始一個一個地鏟除那些異姓王,先是殺了燕王臧荼,接著又設計殺了韓信,接著又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彭越等等。
這些無一不是從一開始,或者中途就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人。但是到最后都沒落得一個好下場。但是唯有一人不但在沒事,而且劉邦死后,呂后獨攬大權,都躲過一劫。
此人是誰呢?又有何種樣子的際遇,又有何種智謀才穩如泰山。以致后面得以善終!他就是
他自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他便投入魏王咎。然魏王咎是個昏王,他得不到重用,變便轉頭項羽。然而當時項羽身邊有個頂級謀士叫范增,此人嫉賢妒能。
使他在項羽身邊倍感壓力,而且也感覺得不到重用,隨時都有可能會被范增處死的風險。恰巧遇到項羽為劉邦擺的鴻門宴,席間所有一切他看得清清楚楚,心里也感覺劉邦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他心里便有了一種身在楚營,心在漢的感覺。艱難取舍間,他還是決定悄悄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他跟隨劉邦之后得到重用,為劉邦屢現妙計。在劉邦和項羽開始楚漢之爭之后,他深知項羽不過一莽夫耳,唯有他身邊一個頂級謀士,范增此人是心腹大患,必除之!
于是他向劉邦獻計使用反禁忌,因為項羽此人妒能,范增雖為項羽亞父,但不過也是一個謀士罷了。在楚漢談判之際,項羽派手下前來談判,他先是好酒好肉,好生招待。
等到半旬,他便問對方,你是否是范增的屬下?此人當時很懵,說我不是范增的屬下,我乃霸王之屬下。于是他便把他安排到一個粗陋的帳房當中,以粗茶淡飯怠慢之。
此人回去之后便如實稟告項羽,項羽由此就便開始對范增起了猜忌。范增深知項羽是不可能再相信自己了,即使他明知是對方的反間計,但也沒有辦法他只能默默的離開了。
由此除掉了項羽身邊的頂級謀士,項羽由此大敗。
后來開國之后,劉邦想除掉異姓王,他便向劉邦獻計。使這些異姓王一個一個被鏟除,特別是韓信是他用計,使得韓信巧妙被抓,而得以鏟除。
劉邦在世之時,他為劉邦獻的計謀不可謂不多,連劉邦自己都數不清楚了。因為他沒有兵權,所以劉邦也沒有對他起疑心。所以劉邦在世之時一直得到重用。
后來劉邦去世,呂后專政。呂后提拔很多呂氏后人為王他也投了贊同一票,他深知自己無兵無權,根本不可能是呂后的對手,于是他便選擇了整天花天酒地,泡在女人堆里,以此讓呂后。覺得他是一個貪財好色的小人,由此讓呂后對他疏于防范,逃過一劫!
后來呂后死后,他重振旗鼓便與周勃合謀。鏟除所有呂姓王,以及呂氏后人,否則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件事辦完之后,他們便迎代王為新帝。
新帝便冊封他二人為左右丞相。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威脅,于是主動讓出右丞相讓周勃擔當。后來周勃自認能力無法與他相提并論,后來又把右丞相讓與他。此人便是陳平!
總結:陳平一生,用計無數,深得劉邦信任,然而他已深知寧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他是君子與小人都不得罪。即使自己的功比別人的功要大,他都會把自己的功勞全部讓給別人,所以很少有人會針對他。
在陳平臨死之前,他告誡后人:我深知道家法門,一生都是用詭計居多。這并不利于子孫后代。然我這一生雖榮華富貴,但是在我死后。三代之后我陳氏子孫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不會再出人才。爾等需多行善事,切記不要再用詭計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