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一、引言
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基石,是公平正義的象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人無視法律,以不法行為挑戰法律權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向不法讓步,必須堅定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二、法律的尊嚴不容侵犯
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規則,是社會公正的底線。任何人都不能以個人利益為先,無視法律的存在。當違法行為發生時,法律必須得到尊重和執行,不能因為個人的特殊情況而妥協。

三、法律的權威必須維護
法律的權威來自于其公正性和嚴肅性。如果法律因為個別案件而向不法行為讓步,那么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將受到嚴重質疑。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法律的尊嚴,也會導致更多人漠視法律,進而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堅持法治,反對不法
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法治原則,對不法行為說“不”。我們要教育廣大民眾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遵守法律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讓不法分子明白,挑戰法律底線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結合上面內容,總的來說,《法不能向不法讓步》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人的不法行為而動搖法律的尊嚴和權威,相反,我們應該更加堅定地維護法治原則,讓法律真正成為社會公正的保障。
最高檢查工作報告中的“法律不能向非法屈服”關鍵詞是什么?| 兩會最熱情
界面新聞記者|張倩楠
2024年3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當作出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檢察機關在過去的一年里做了什么關鍵工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是什么?
2023年,檢察機關全面、準確地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嚴則嚴,寬則寬,罰當其罪。針對輕罪數量持續增加,比例持續上升,配合各方推進輕罪治理。依法對輕微犯罪少逮謹慎起訴,減少對抗,增進和諧。對涉嫌犯罪但不需要逮捕的,決定不逮捕26.6萬人;情節輕微,不需要依法判處或者免除刑罰的,決定不起訴49.8萬人,同比增長22.5%和12.6%。會同公安部制定審查羈押必要性的規定,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犯罪嫌疑人,依法變更強制措施2.9萬人。
正常打擊黑手黨和邪惡的斗爭起訴了1.5萬人。依法嚴厲處罰故意殺人、搶劫、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起訴6.1萬人。重點懲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盜竊、欺詐、毒品犯罪,起訴35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配合公安機關開展積累謀殺案,依法批準并起訴江四星、薛三元等137起20多年的謀殺案,使正義長期到達。
反腐敗檢察院受理各級監察委員會移送職務犯罪2萬人,同比增長
9.3%;起訴1.8萬人,其中原省部級干部25人。中國銀行開平支行前行長徐國軍貪污挪用巨額公款20年后,被迫遣返。廣東省檢察機關依法起訴后,被判處無期徒刑,表現出逃避追捕的堅定決心。
營造法治經營環境,注重運用法治手段穩定社會預期,增強市場信心,起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
2.1萬人,同比增長20.4%。對各類經營者一視同仁,依法平等保護。制定23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檢察意見。出臺12項檢察措施,促進和完善民營企業內部反腐機制,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權益。處理3866起相關案件,決定不起訴1875家合格企業和2181名責任人,對415名責任人提出較輕判決;42家企業整改不真實,依法起訴企業或責任人。
反洗錢與各級監察委員會、公安機關加強反洗錢合作,起訴洗錢犯罪2971人,同比增長14.9%。項幫助他人掩蓋和隱瞞犯罪所得,高價收購“虛擬貨幣”,并通過海外交易商出售。上海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絕不允許“黑錢”漂白。
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制定檢察機關網絡法治工作21條意見,起訴利用網絡實施的犯罪
2.3萬人,同比增長
6.2%。嚴厲打擊“網絡水軍”謠言引流、輿論敲詐等違法犯罪,凈化網絡輿論環境。依法嚴懲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積極參與打擊緬甸北部電信網絡詐騙專項行動,深入挖掘和打擊組織者、領導者和幕后“金主”,起訴電信網絡詐騙5.1萬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14.7萬人,網絡賭博犯罪1.9萬人,同比分別上升66.9%、13%和5.3%。對侵犯個人信息、虛假宣傳、消費者欺詐等互聯網領域的混亂,處理6766起公益訴訟。
領導正當防衛理念的審查認定,正當防衛依法不逮捕、不起訴261人,同比增長25.5%。快餐店老板和持刀闖入商店的歹徒殺害了他們。棋牌室管理員制止酒后持刀者劃傷他們。檢察機關認定不構成犯罪,“法律不能向非法讓步”。
為全面振興農村服務,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起訴604名農村惡勢力犯罪。依法處罰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產品犯罪,起訴820人;指導吉林、黑龍江、河南省檢察機關開展農業機械安全公益訴訟,維護農業生產安全。依法保護耕地紅線,保護高標準農田,起訴2883人非法占用農業用地,處理9753起涉及土地保護的公益訴訟。
保護群眾安全,積極參與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起訴重大責任事故、危險作業等犯罪4750人,辦理該領域公益訴訟1.7萬起。黑龍江省檢察機關對校園場館安全公益訴訟進行專項監督,督促整治隱患5500余處。依法嚴懲有毒有害食品、假藥、劣藥犯罪,起訴1.3萬人,同比增長31.5%。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公益訴訟
2.4萬件,同比增長16.8%。
生態環境協調整治危險廢物污染環境,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欺詐,起訴環境污染犯罪3831人,同比下降11.3%。加大對破壞資源保護犯罪的處罰力度,起訴3.5萬人,同比增長
6.4%,辦理環境資源領域84萬起公益訴訟。
保護未成年人對性侵犯、傷害、虐待等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起訴6.7萬人,同比增長
4.9%。堅持教育、影響和拯救涉及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政策。情節輕微的,依法不起訴3.1萬人;犯罪嚴重的,依法起訴3.9萬人。
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全面加強對婦女權益的司法保護,依法嚴懲侵犯婦女生命健康、人格尊嚴等犯罪,起訴4.6萬人,同比增長10.7%。與全國婦聯合會開展專項工作,對2.3萬名遭受犯罪侵權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面臨生活緊急困難的婦女提供司法援助。深化婦女權益保護公益訴訟,重點監督就業歧視、貶低婦女人格等違法行為,辦理1490起相關公益訴訟。
保護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支持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因經濟困難或缺乏法律知識而無法起訴的民事訴訟
7.7萬件,同比增長16.8%,保障公民依法享有訴權,有效行使訴權。
堅決保護“國防綠”和“英雄紅”,依法懲治危害國防利益、侵犯軍人家屬和英雄烈士合法權益的犯罪,起訴364人,同比增長7.1%。
2023年,檢察機關立案辦理公益訴訟19萬起,其中行政公益訴訟16.8萬起。報告稱,2023年,檢察機關深化了公益訴訟檢察。向行政機關提出訴前檢察建議11.6萬件,整改率99.1%,訴前解決了絕大多數公益損害問題。發出公告或者檢察建議后仍未解決的,依法提起1.3萬起訴訟,99.96%得到裁判的支持。
檢察機關建議,2023年,檢察機關將堅持標本兼治,結合履職辦案,發布3.9萬份檢察建議,促進訴源治理。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向國家糧食物資儲備局和中國糧食儲備集團公司發布了第九號和第十號檢察建議,以預防和控制職務犯罪,保護糧食安全;針對養老機構侵犯老年人人身權利的問題,向民政部發布了第11號檢察建議,以促進加強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