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稱為貢菜,種植一畝收入約1萬元,為什么有些農民不愿意種植呢?
說到“貢菜”,大家都很陌生和好奇,說到“生菜”,大家都很熟悉。貢菜是一種菊科萵苣,不是現在的萵苣,而是像萵苣一樣,是一種優質的萵苣綠色蔬菜,顏色鮮綠,口感鮮脆,就像水母皮一樣,所以也叫“響菜”、清朝乾隆以后,“苔干”被命名為宮中貢品,營養豐富。目前貢菜零星售價4000~每畝收成品干貨50元/斤220元~為什么農民不愿意種植250斤,收入在1萬元左右,產值這么高?原因有很多。~~
首先,種植的人很多,一般是新鮮食品,干貨沒有人買。貢品在產區,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有種植,一般農民主要是新鮮食品,多余的新鮮蔬菜,加工自食,如果有多余的零星銷售或贈送給親戚和朋友。目前,市場上很少有企業購買,即使有購買,購買量也很小。因此,雖然貢品種植者很多,但沒有或難以形成產業,從而限制了貢品的種植和發展。
二是貢菜純手工加工,程序復雜,生產效率低。貢菜是純手工加工制。目前有兩種加工方法,要么將刮皮后的貢菜芯晾干,要么將刮皮后的菜芯焯水后晾干或烘干。一個家庭主婦一天只能刮100斤皮,每畝新鮮貢菜能收獲1000多斤,大概100斤~12個工日,加工人工成本約1500元。貢菜加工程序包括收獲、刮皮、去雜、清洗(焯水)、晾曬(或烘烤)、修剪、包裝等工藝。

三是貢菜加工成本高,成本高,種植者實際收入低。一般貢菜從種植、收獲、加工、銷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種植包括人工成本,每畝3000元左右,收獲加工2500元,整個生產過程6000元左右。每畝可收到1200公斤新鮮貢品,最多可加工成220公斤干貢品。除10%不合格品外,正品僅200公斤左右,毛收1萬元左右,每畝凈利潤約4000元。
第四,貢品的質量與加工過程中的天氣和設備有關。貢品收獲和加工,是春夏季節,雨天很常見,刮芯,沒有連續幾天強烈的陽光干燥,遇到雨天,會發霉變質和報廢,輕影響質量,要么用碳火烘烤干燥,要么購買電烘烤設備干燥。否則,加工干貨的質量就沒有得到保證。
第五,貢菜價格昂貴,因為消費者缺乏食用習慣,沒有市場。由于貢菜過去是進貢清政府食用的高檔干菜,民間只有種菜人和一些富人食用,普通人是負擔不起的高檔菜肴。因此,到目前為止,貢菜的食用人口相對較少。一般來說,它是自產自食的。普通人沒有形成食用習慣。因此,貢菜的銷售群體太少,銷量很少,渠道不暢。市場上缺乏干貨經營者,制約了貢菜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貢菜純手工制作,加工繁瑣,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巨大,質量與加工天氣設備密切相關。合格成品率低,沒有專門的銷售渠道。農村種植加工沒有市場,零星小銷售,不適合大面積種植。所以農民不愿意種貢菜,價格貴還是賺不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