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作者簡介: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自幼讀書,并游學于京城汴梁,后學習繪畫,專攻界畫宮室,擅長畫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等,成為宋徽宗時書畫院的成員之一。
張擇端除畫有《清明上河圖》之外,還有描繪清明節時,汴京金明池比賽龍舟盛況的《西湖奪標圖》,也是描寫當時世俗生活的畫卷。
《清明上河圖》主要內容: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
畫中有人物五百多人,牲畜五十余,船只、車轎各二十余,房屋樓宇三十多棟,可謂是內容豐富,紛繁蕪雜,構圖疏密有致,情節生動,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是研究北宋都城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清明上河圖》全卷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為汴京市郊農村風光;中段以“虹橋”為中心,描繪汴河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以及兩岸車船運輸的繁忙景象,畫中屋宇、船舶、樹木,錯落有致、有條不紊,是全卷的中心;第三段,則是城門內外縱橫交錯的街道,繁華的商鋪,熙熙攘攘的車馬轎乘,這些錯綜復雜的景象被處理得恰到好處。
全卷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構圖起伏有序,筆墨技巧老練成熟,色設典雅清淡。
人物生動傳神,牲畜形態、房舍、城郭、橋梁、舟車、樹木、河流等,刻畫精致到位,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繪畫作品,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歷史文獻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歷史背景:
《清明上河圖》的出現,是北宋時期人物畫長期發展的結果,由于新的經濟因素的生長,在人們思想意識中,產生了對現實世俗生活日益增長的興趣,市民文學也得到了發展。
《清明上河圖》和市民文學一樣,也表現了對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以及市井小民、販夫走卒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的極大興致。
《清明上河圖》的主題描繪出北宋時期的富庶街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從而表現了歷史的真實高度。
汴河在歷史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過巨大的作用。汴河是隋煬帝時代開鑿的運河北端。運河在政治、經濟上的聯系,加速了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文明進程。
汴河之上的汴梁就被作為一個商業重鎮,同時也是一座政治和軍事要地——五代和北宋時的都城。
《清明上河圖》賞析:
《清明上河圖》以汴河作為描繪的對象,具有極大的歷史文獻價值。《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城汴河上熙熙攘攘、人潮涌動的熱鬧場景。
張擇端以不懈的努力和周密的觀察,對北宋京都汴梁城東門大街和東門外汴河上的繁華市集,做了精密詳盡的描繪。
市街上的各種商業手工業活動,除了酒肆、藥鋪等大型商鋪之外,還有香鋪、弓店,有十字路口的茶鋪,或酒鋪,有檐前掛了寫著“解”字招牌的當鋪,還有做車輪的木匠,賣刀剪的鐵匠,賣桃花的挑擔,以及各種攤販等等。還有走江湖看相算命的,均可一一辨識出來。
街道上還有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官員們騎著馬,前呼后擁,在人群中穿過;婦人則坐著小轎子。在這紛紛擾擾的街市上,有人挑擔,有人坐車。
還有各種不同樣式的車馬,有人乘船,也有人在清明時節出來踏青游玩,在城門口的路邊憑欄眺望。街道上風光無限,都被張擇端做了一番有條有理的安排,錯綜復雜卻展現出一幅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
如果說這些精致的描繪,算作是在某種程度上對現實的一種忠實記錄,那么,最精彩的片段,則是張擇端一絲不茍地畫出了那座結構精巧的“虹橋”。
據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述這座虹橋,說它下面沒有橋柱,而是以巨木虛架。這座橋的結構,傳說是宿州州官陳希亮發明的,也有說是青州的守卒發明的??傊旰由系倪@座虹橋,也是《清明上河圖》的一個亮點。
《清明上河圖》通過多種不同的行為、活動,組織著各種形象,構成完整的圖畫,發掘出生活中的詩和遠方,從而把來源于生活中的畫作,升華至藝術的高度。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隨著《清明上河圖》畫卷漸漸展開,江南剛剛運來糧油米面等財物的漕船,絡繹而來,巨大的漕船通過虹橋的緊張場面,改變了之前平鋪直敘的方式,形成了一個高潮;船上、橋邊,有很多人手忙腳亂,喧囂嘈雜。船和橋就成為忙亂和緊張的中心。
張擇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在事物的關聯和運動中,發現激動人心的焦點及情節,并以生動的形象去表現生活。
《清明上河圖》運用了類似表現漕船技巧的,還有表現了足以說明汴梁和汴河以北的經濟關系的駱駝隊。畫中的它們,正昂揚地走過人馬雜沓的繁華,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印象。
《清明上河圖》全卷中,還有一些效果生動的畫面。張擇端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作了集中而生動的概括。
雖說都是尋常而平凡的生活瑣事,但因在主題上都屬色澤鮮明、寓意豐富的環節,所以廣泛地給予展示,從而使集市活躍的汴京城的生活,得到了藝術的再現。
《清明上河圖》藝術價值:
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以嚴謹精細的筆法,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河沿岸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優秀人物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所繪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種車船二十余數,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
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評價《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
對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后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時期,就有很多《清明上河圖》的摹本在畫市流行售賣。至南宋時,南渡遺民緬懷故國都城的繁華,也曾加以臨摹流傳。
張擇端所繪真跡能夠最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也是經歷了很多波折。據說在靖康之變后,曾隨同皇室收藏的其他畫作被金人一同掠走。
清滅亡時,溥儀將《清明上河圖》等文物偷運出宮,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于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后輾轉流傳至今,成為尚存的表現宋朝繁盛的景象的真實生活寫照的杰作。
歷史早已跨越近千年,只可惜,《清明上河圖》中的盛世開封城,早已掩埋在地下數百年,隨著厓山之戰的慘敗,大宋王朝的繁華與優雅,也隨風消逝,后人們也只能從《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歷史殘片中,去尋找大宋王朝曾經的繁榮景象。
時至今日,《清明上河圖》仍然不斷地勾起人們對宋朝盛世景象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