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口腔潰瘍的“幕后黑手”
抓住口腔潰瘍的“幕后黑手”
俗話說,“牙痛不是一種疾病,疼痛真的很致命。”說到牙痛,但讓人們討厭它,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疾病,它的疼痛程度可以與牙痛相媲美,即口腔潰瘍。我不知道你是否有經驗,每月有幾次口腔潰瘍,又紅又腫又疼,不能吃米飯,更不用說看到一些美味的辛辣食物,更不用說動嘴,看嘴疼。
口腔潰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與飲食不規律有關,如維生素缺乏;也可能與近期壓力增加、情緒障礙有關;也可能與近期激素水平障礙有關,等等。在這些因素中,我們不能忽視免疫系統疾病——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復發性血管炎癥性疾病。它通常以反復的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和皮膚病變為主要表現,可累及全身大、中、小血管。它是一種全層血管炎。由于血管受累范圍廣,該病的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反復口腔潰瘍,潰瘍往往較深,疼痛明顯。每年發作3次以上,可出現在嘴唇、舌體、頰粘膜甚至喉嚨。有些患者累及胃腸道、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因消化道潰瘍穿孔出現大出血。生殖器潰瘍是白塞病的特征。男性主要是陰囊潰瘍。女性患者可累及陰唇、陰道和子宮頸。如果潰瘍控制不好,可能會出現瘺管和竇道,不易愈合。眼病是白塞病的主要致殘因素,可導致失明或嚴重視力障礙。而神經系統受累,動脈瘤的形成往往成為白塞病的主要致死因素。
早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祖國醫學就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疾病,并提出了治療方法。隨著中醫藥的進一步發展,對該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中醫對白塞病的療效也越來越確定。特別是對于以口腔和外陰潰瘍為主要表現的患者,經過長期的中醫調理,可以明顯減少發病頻率,減少疼痛程度和發作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疼痛。
貢獻:副主任醫師陳愛萍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