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等地區每畝1萬畝㎡,而標準是666㎡,拆遷農民吃虧了嗎?
每畝土地面積等于多少平方米?對于這個話題,我們可能會說它是66.67平方米,這是國家明確規定的,也實施了這么多年,但也問這個常識問題,這個知識不是嗎?
事實上,這真的是常識。小學教科書是這么說的,老師也是這么教的。然而,如果我們問東北和安徽人,他們會說每畝1000平方米;如果我們問新疆人民,他們會說錯了。每畝等于990平方米;如果我們問湖北村民,他們會用蔑視的表情看著你,然后說:“每畝等于800多平方米,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你還需要問嗎?”
1.一畝多少平方米?
這不是一個深刻的話題,也沒有太多的技術內容,是一個常識性的話題,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為此,筆者查詢了相關信息。據歷史記載,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重點的國家。要耕地,首先要確定的是耕地面積。要買賣土地,必須確定土地買賣標準。因此,出現了以土地大小為標準的畝。據記載,從夏季商業開始,中國就有這樣一個面積為畝的單位。當然,由于當時屬于部落時代,畝的標準并不統一。每個部落可能會確定不同的標準,也就是說,一塊土地有多大就是一畝。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了便于管理,國家統一了標準和面積標準,特別是土地面積標準以畝、分、厘米執行。1畝等于10分,1分等于10厘米。那畝是怎么來的?
一畝多少平方米?其實有規定。筆者查詢了相關資料。常用土地面積換算公式為1畝=60平方英尺=600平方英尺,1米=3英尺。換算后,1畝=666.67平方米。

畝也分為市畝和公畝。市畝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畝。如果是公畝,生活中用的比較少,市畝和公畝差別很大。1公頃=15畝=100公畝=1萬平方米,1畝等于66.66平方米,1公頃等于1萬平方米,1畝等于100平方米。
2.標準不統一的原因是什么?
每畝60平方丈,即666.67平方米,其實大家都知道。為什么東北等地區1畝1000平方米?原來是有原因的,從1978年到1979年,國家將土地下放到戶,實行以戶為單位種地,即包產到戶政策。根據當時的政策,農民需要向國家和村集體提供公共糧食。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方便測量,東北、安徽等基層領導規定每畝1000平方米,使農民少繳納大量公共糧食,使1畝1000平方米的規定延續至今。由于不同地方的規定不同,1畝地800平方米,990平方米。事實上,這只是為了方便當地的管理和管理。
3.農民吃虧了怎么辦?
隨著國家取消了農民繳納公糧的政策,國家出臺了鼓勵農民種地補貼耕地的政策。對于當時1畝1000平方米的農民來說,當時繳納的公糧確實少了很多,但是現在國家補貼下來了,他們也少了很多。所以很多農民開始抱怨,因為他們的補貼確實少了。
那個問題來了,當年公糧少交了,要求農民補充嗎?現在農業補貼少了怎么辦?特別是對于城鎮周邊的農民,如果按每畝1000平方米的土地拆遷征收計算,農民每畝應少于33.3平方米。事實上,農民每畝收入低于33.3%,損失很大。如果當地政府仍然按照傳統的做法征收土地,農民遭受了很多損失,如何處理農民遭受的損失?
首先,少交公糧怎么辦?筆者認為,考慮到地方政策,既往事實已經實施多年,涉及面廣,可以按照既往規定處理。
其次,對于農業補貼,筆者認為,仍然遵循當地的舊方法。當地政府已經實施了幾十年,每個人都習慣了現有的政策。如果糾正,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測量,測量后需要重新登記備案。人力物力成本巨大,時間成本極高。與此同時,以前的補貼也會發生沖突,建議按照現有的方法繼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