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中國還有戲嗎?
圖/視覺中國
一年后,三星作為北京冬奧會的贊助商,高調回歸中國市場,帶來了新的S23系列。
然而,新產品在中國的推廣并不是很順利。2月初,當三星發布S23系列時,它重申了對中國市場的關注,稱在材料成本上升和相機升級的情況下,為了吸引消費者,“增加數量而不增加價格”。然而,在S23配置公布后,并不少數人抱怨“配置縮水,缺乏誠意”。
據媒體公開報道,三星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長期徘徊在1%。三星一再想回到中國市場,但效果并不好。目前,有消息稱,三星將發布專門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制的高端手機,可能是一款名為W系列的折疊手機。從三星最近被業界稱為“爆炸性雷聲”的財務報告來看,三星重返中國市場的需求正變得更加迫切。
根據三星電子財務報告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收入為70.5萬億韓元,同比下降,營業利潤同比下降69%,4.3萬億韓元,其中半導體、芯片OEM業務、手機、家電業務收入和利潤占主要收入的兩倍,芯片業務利潤下降高達97%。據業內人士分析,2022年消費電子行業全年低迷,包括三星在內的品牌紛紛進入股票替代增量的狀態。
重返中國沒有好牌
2月初,三星帶著新旗艦S23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三星對GalaxyS23系列手機寄予厚望,三星像往常一樣形容為“超級性能”,甚至業內也有“最強安卓”的聲音。
該系列手機包括GalaxyS233、GalaxyS23Plus和GalaxyS23Ultra三個版本,全面搭載了第二代驍龍8移動平臺升級版,X3超大核心主頻提升到3.36GHz,比普通版驍龍強。但即使處理性能大大提高,S23系列仍然引起消費者的爭議。
“S23的配置沒有S20高”,消費者甚至不如三年前發布的S20,很多關鍵指標都不如當年。尤其是內存8GB起步的現象,即使是起價1萬元的GalaxyS23Ultra。這在國內安卓陣營中很少見到,國產手機1000元的內存起步可以達到12GB。
“三星沒有資格漲價”,很多消費者這樣評價,三星手機在社交媒體上的發布也沒有濺起太多水花。相反,“三星新機區別對待中國用戶”的消息傳出,引發了一波“怨恨”。
在發布新機器時,三星還宣布,參與預購的用戶將免費存儲“升級杯”,這意味著如果消費者訂購256GB手機,內存將免費升級為512GB,相當于享受100元的折扣。這項政策被三星稱為“先鋒計劃”。然而,根據三星的官方網站,三星的政策主要針對德國、英國、法國、丹麥、新加波、沙特阿拉伯等國家,不包括中國。以三星S23Ultra為例 256GB版本售價8699元,12 512GB版價格達到10699元,不少中國消費者在了解政策后表示失望,并表示“與三星說再見”。
洛克資本研究員鄧新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三星S23系列受到批評,如價格不低、誠意不足、硬件配置落后等。三星將新技術放在萬元機型上,以蘋果iPhone14ProMax為標桿,但此舉更像是雞蛋碰石頭。此外,近年來,三星在中國市場逐漸“消失”,這一次,它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并沒有開放“先鋒計劃”的升級服務。這樣,三星不僅技術做得不好,而且不重視中國消費者,給人一種感覺。
事實上,自2016年三星Note爆炸以來,三星在中國消費者心中打下了一個大問號。去年,三星在北京冬奧會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成為贊助商,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此外,它還大膽邀請網絡名人和梅尼耶擔任發言人。然而,這也引起了許多爭議,被稱為“不腳踏實地”。
根據公開數據,三星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份額長期徘徊在1%。
中國IDC高級分析師郭天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三星在中國市場份額稀缺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Note7爆炸和事后對中國市場的不同對待。隨后,三星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迅速下降。再加上國內品牌的快速發展,產品在配置和服務上更適合當地市場,性價比更高。這樣,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越來越邊緣化。
業績“爆雷”,芯片利潤暴跌97%
回歸中國市場似乎有很多挑戰。更糟糕的是,三星的龍頭業務——芯片業務也受到了嚴重打擊。
三星的收入主要由負責半導體和芯片OEM業務的DS業務集團、負責手機、家電等業務的DX業務集團、負責顯示業務的SDC業務集團、負責汽車零部件的獨立業務集團四個業務集團貢獻。2022年第四季度,三星電子收入達到70.46萬億韓元,同比下降8%,其中營業利潤為4.3萬億韓元,同比下降69%,創下近八年新低。
三星的半導體和芯片業務一直是龍頭業務,占三星業務利潤的很大一部分,包括存儲、晶圓OEM和IC設計,但現在“爆炸”。數據顯示,三星的半導體和芯片OEM業務在第四季度受到嚴重打擊。本季度收入為20.07億韓元,同比下降24%,利潤為8.84萬億韓元,大幅下降97%。
電子創新網首席執行官張國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疫情初期,整個消費電子市場迎來了小爆發,如電腦、平板電腦等需求明顯驅動,導致芯片等元器件需求旺盛,一度出現缺芯浪潮。

根據第三方研究公司Gartner的數據,2021年全球半導體收入同比增長26.3%,總計5950億美元,其中三星市場份額第一。三星2021年收入創歷史新高,為279.04萬億韓元,同比增長17.83%;營業利潤為51.57萬億韓元,同比增長43.29%,其中DS業務集團營收近三分之一,達到94.1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29%。
然而,2022年消費電子產品的總體趨勢呈下降趨勢。張國斌指出,全年市場疲軟,手機和電腦的出貨量都大幅下降。三星的業績受到行業下行趨勢的拖累,尤其是半導體業務。
在財務報告中,三星業績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銷售低迷、庫存損失等。在存儲方面,隨著宏觀經濟問題的深化,消費者需求疲軟,存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銷售和庫存估值的重大損失。
張國斌強調:“一旦行業形勢不好,存儲芯片將立即降價,從而拖累整體業績。”。三星曾以存儲芯片為世界半導體領導者。存儲芯片業務貢獻帶來的利潤通常占三星總利潤的50%左右,這是最大的利潤來源。但現在由于價格波動,利潤急劇下降。
此外,晶圓OEM也受到很大影響。對手臺積電在行業下行趨勢中表現較強,技術優勢明顯,2022年收入增長42.6%。
“高通888和8gen1兩代芯片產品的翻轉證明了三星在芯片OEM方面的技術仍需改進。”郭天祥指出,高通從8gen1開始全面轉回臺積電OEM,以及8gen2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都證明了臺積電的優勢。因此,從去年年底開始,安卓制造商的旗艦產品充分利用了高通芯片,只有一款使用了聯發科旗艦芯片。此外,臺積電一直獨占蘋果芯片的OEM,因此性能良好。
鄧新濤還指出,芯片價格回調,庫存未能釋放,芯片技術3nm風雨小,產量低。與臺積電相比,三星顯然有更強的芯片制造技術。在高通5nm芯片訂單糾紛中,三星的驍龍8在各個方面都落后于臺積電的OEM驍龍。
長穩咨詢董事長王長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些國內手機制造商專門與三星進行戰略合作,在一定款式的手機中使用三星芯片,但隨后逐漸被高通和聯發科芯片所取代。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手機市場中,王長穩指出,國內手機制造商越來越接近高端方向,每個人都想抓住高通或聯發芯片的推出。因此,三星的市場份額大部分被搶劫。
三星還能打半壁江山的“危險”嗎?
除了半導體業務的拖累,三星的其他業務也很差。
消費電子業務占三星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消費電子產品的下行趨勢中,負責手機、家電等業務的DX業務集團第四季度收入為42.71萬億韓元,同比下降4%,利潤同比下降。全年,業務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0%,但利潤也在下降。
更樂觀的是,盡管三星在中國市場“沮喪”,但它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然很受歡迎。縱觀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三星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出貨量第一的地位。據IDC報道,三星2022年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1.6%,較2021年略有增長1.6%。
“從競爭模式來看,海外智能手機市場不如國內激烈,國內手機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內部卷嚴重。在海外市場,三星的競爭對手很少,產品實力很好,可以有自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鄧新濤指出。
然而,目前,三星主要在印度、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以低價占據份額。這導致了三星手機的整體銷售,雖然中低端車型貢獻最大,但在利潤方面并沒有取得多大成就。
事實上,利潤大幅下降的三星應該通過專注于高質量的零部件來加速擴張,而在中國和其他市場份額落后于蘋果的國家。換句話說,三星劍指的是高端手機市場,旨在獲得更大的利潤率。
然而,試圖突破高端市場并不容易。與蘋果相比,三星等手機品牌在利潤方面幾乎沒有競爭力。根據第三方調查數據,蘋果在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大幅降溫的情況下,占整體市場利潤的85%。蘋果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有明顯優勢。
鄧新濤說,除了蘋果,幾乎所有的制造商都在使用Android系統,本質上很難制造出根本不同的產品,這對高端產品和蘋果Pro系列沒有好處。
王長穩認為,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智能手機普及迅速,增量市場有限。三星仍希望在國內市場增長,以促進業績的提高。
“三星首先要關注中國用戶的需求,全面改善軟硬件和體驗。”張國斌說,如果你想回到中國,三星必須解決中國用戶的痛點和需求。”即使是新聞發布會也不會在中國舉行”,每個人都變得越來越無聊。
鄧新濤建議三星可以在中高端產品上大驚小怪,尋找突破口。三星應該表現出更高的誠意。推出的中高端車型不應使用1080p屏幕,而應全面更換25w慢速充電,同時增加電池壽命。在性價比方面,三星需要參考蘋果低端車型和華為同類產品的價格,打造性價比高的高端爆炸性產品,重新獲得市場份額,重新獲得前粉絲。
然而,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了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受訪者表示,上半年消費者的信心和需求仍難以顯著改善。
2022年第四季度,負責顯示屏的SDC業務集團收入9.31萬億元,同比下降3%,利潤也下降。2017年三星收購美國汽車零部件廠商成立獨立業務集團后,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8%,是業績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但業務量較小。
郭天祥指出,在消費電子行業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無疑是公認的下一個出路,手機制造商在系統、汽車和機器方面與傳統汽車公司相比仍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無論是與汽車公司合作,還是直接汽車制造,都可以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