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書畫家趙孟復的《人騎圖》。韓竺媛攝
可以說,趙孟的作品和許多其他紫禁城收藏,默默見證了中國數百年的變化歷史,匯聚成一座橋梁,交流古都北京和現代香港,使兩個城市不受地理距離的限制,共同觸摸古代中國的文化紋理。在這個明亮的展廳里,由于共同的“馬”主題,數百件中西風格的藝術作品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對話,充滿了不同的興趣,這也證實了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中心的“東方之珠”的獨特魅力。
8號展廳作為另一個特別展廳,展出了30多件晉唐宋元時期的書畫作品。許多墨淡雅、勾畫細膩的水墨山水名畫,都鋪在玻璃展柜里。宋徽宗趙霽的《雪江歸來的畫面》用細致而不失力量的筆描繪了莊嚴冬天的山景;趙霏的《江山萬里圖》捕捉到了“亂石穿空,驚濤奪岸,卷起千堆雪”的水波風光。河岸上連綿不斷的山脈充滿了壯麗澎湃的氣勢。
除了精美的展品,香港故宮的內飾設計別具匠心,最讓我陶醉的是它對光影的巧妙捕捉。8展廳借鑒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幾面白墻將展廳分開,墻上嵌入軒窗形成層層場景,博物館昏暗的燈光模擬太陽,通過古色古香的窗框投下幾縷斑駁的光影,讓人想起夏天安靜的下午,窗外旋轉的樹影悄悄地傾瀉在房子里,突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而安靜的詩意美。有多少古人曾透過畫框般的軒窗,欣賞春花秋月與夏蟬冬雪,感受四季與時間的流逝。停在軒窗前的那一刻,我的耳邊似乎響起了李清照淺淺的“小院閑窗春色深”和“重簾未卷影沈沈”的低回婉轉之聲。
嵌在墻上的軒窗形成層層疊疊的景象。韓竺媛攝
位于一樓的2號展廳“紫禁一日”讓我和其他游客在寬敞的展廳里看到了清朝貴族的日常宮廷。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一對圖案精致、色彩鮮艷的小象形狀的琺瑯制品引起了我的注意。
“太平有象”。林培源攝
乾隆年間,兩廣總督進貢了這對含有“太平有象”意義的鑿胎琺瑯器,體現了當時廣府工匠精湛高超的琺瑯器制作工藝。作為一個廣州人,我在香港故宮遇到了家鄉的文物,不禁感到非常驚訝。回顧過去,這對小象在一群官員的陪同下離開了家鄉北方。幾百年后,他們又回到了熟悉的嶺南故土。一種廣泛的琺瑯工具濃縮并連接了北京、廣東和香港深厚的文化淵源。追溯香港當地收藏史的6號展廳“同賞共樂”,還展出了描繪廣州十三行歷史的畫作。廣州十三行作為清朝閉關鎖國時期唯一保持開放的對外貿易港口,見證了現代中外貿易的繁榮興衰,也是當時西方先進技術和藝術產品登陸中國的第一站。前十三行就像后來的香港,承載著中西文化的精髓。廣州和香港是珠江母親河共同滋養的兩個城市。類似的歷史文化遺產加深了彼此密切相關的血液。
走出博物館時,天已悄然變暗,維多利亞港兩岸逐漸點亮了星光般的燈光。隨著海風的吹拂,香港這顆飽經風霜卻依然迷人的香江明珠,就像故宮博物館展出的幾百年的文物一樣,在幾代中國人的珍惜和保護下,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魅力。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城市與600年故宮之間的故事將像一幅無盡的長畫卷,并將繼續被寫下。
【作者】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