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未來在月球上建造的房子是什么樣子的?首先,我們必須克服這些測試
首屆地外建筑學術研討會于4月8日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
會上獲悉,國家數字建筑技術創新中心圍繞玄武月球基地星際樂高組裝建設、月壺尊建筑3D打印建設、月面著陸墊建設三項地外建設研究工作。
{img}0da0b036af1b549
“月壺尊”內部結構示意圖。國家數字建筑技術創新中心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數字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丁烈云表示,在過去,在農村地區建造房屋是先燒磚,然后建造墻壁,可以從月表中學習。想象一下,在未來,用高能束3D打印技術制造塊,即使塊打印壞了,也只影響一塊,然后像積木一樣在月球上建造房屋。

月壺尊是一種雙圓頂結構,涉及12個設計參數,滿足空間最大、應力最低、保溫要求,重量小,材料少。宇宙飛機著陸在月球表面有尾火焰,容易濺起月球灰塵,在真空環境中難以下沉,需要月球著陸墊來避免月球灰塵的產生。
著陸墊的設計嘗試了垂直互鎖、水平互鎖等方案。專家發現,著陸墊的厚度越厚越好,8厘米以上會影響結構性能。
丁烈云介紹,與傳統建筑不同,地外建筑需要面臨更復雜的問題和挑戰。以月球為例,在月球上建造,首先必須克服對極端環境的考驗。例如,月球處于超高真空環境中,溫度變化為300或400攝氏度,傳統的土木工程施工方法幾乎無法實施,結構穩定性也無法保證。
其次,“運輸一瓶礦泉水重量材料到月球需要20萬美元”的高成本意味著所有必要的鋼筋、混凝土、水和其他材料不能從地球上“帶來”,只能使用月球上的天然月球土壤材料盡可能原位。此外,每年大約有1000次2次~三級月震、宇宙射線強輻射、太陽風、微隕石沖擊、月球復雜形狀和地質等,使月球原位建設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超級工程,涉及多學科交叉。(記者楊佳峰)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信息,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可支付報酬。24小時報告熱線:027-592222。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電子郵件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