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內”還是“關外”
說到長城,人們常常想到世界第一關的山海關。事實上,遼寧的古長城也縱橫多道,雄偉壯觀,是遼寧乃至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吉林省吉安市高句麗王城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受到高度重視,遼寧省九門長城和虎山長城也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發展。但總的來說,遼寧長城在人們心中印象不深,對遼寧長城沒有深刻的了解。很遺憾。
遼寧古代長城有以下四個特點。
建筑時間早。由于“孟姜女哭長城”傳說的影響,秦代長城家喻戶曉。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由于長城是秦朝建造的,遼寧只有在秦始皇時期才有可能建造長城。“青州輸于禹貢,秦開一灣遼水”這首詩是這種理解的集中體現。事實上,遼寧古代長城的建設時間比秦朝早。
據《史記匈奴傳記》記載,燕昭王時期,燕國北鄰東胡兵力強大,經常攻占燕國。著名燕國將領秦凱(即與荊軻一起去秦刺秦王的勇士秦舞陽的祖父)被送到東胡做人質。秦開借來了解東胡內部的許多情況。回到燕國后,他發兵攻打東胡,東胡大敗,向北退了1000多公里。因此,燕國在新開發的地區修建了一座長城,從建陽(河北省獨石口至灤河源)到遼東,并在遼寧省建立了右北平、遼西、遼東三個縣。到目前為止,長城的偉大身影首次出現在遼寧大地上。
時間跨度很長。遼寧地區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南下、中原王朝北上的根據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歷代中央和地方政權幾乎都在遼寧留下了印記,如燕長城、秦長城、漢長城、高句麗千里長城、明長城、柳條邊,即實證。
各種民族建筑和目的。遼寧作為中國古代胡漢民族互動聚居區,民族成分多樣。不僅漢族在這里繁衍了很長時間,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也在這里生活了很長時間。鮮卑、契丹、女真、高句麗等民族都在這里發展壯大,建立了王朝。歷史上,高句麗民族在遼寧修建了千里長城。后來,明朝遼東邊城是在高句麗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滿族入關后,為了保持關東的“龍脈”,還修建了柳條邊特殊形式的長城。總之,遼寧長城是遼寧各族人民的歷史見證。
城墻形狀多樣。遼寧早期長城的建設是根據當地情況采取措施,在土層厚、地形平坦或缺乏巖石區域建造夯土墻;在土層薄或巖石多的地方,用石頭建造。可以說,只要有可用的,就可以使用。遼寧省建平縣境內的長城是夯土長城的典型地段。土筑城墻,一般是在城墻外取土,這樣在墻的北面就形成了一條土壕,減少了地面,也就是說,增加了城墻,有利于防守。

石砌長城即兩側墻面采用較大的石塊砌成,城墻陡直光滑,中間填滿碎石夾土。建平縣熱水鄉嘎岔溝梁,特別是燒鍋營子鄉張家灣、菜園至哈模溝等石砌長城的代表,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山海關至遼寧鴨綠江的“遼東長城”,用于夯土墻、石墻、劈山墻、木柵等。,并在附近取材,形式多樣,變化很大。
清代柳條邊緣的施工方法是先用土堆成寬3英尺高的土堤,每5英尺在堤上插3根柳條,然后用繩子將橫條柳枝連接起來,即“插柳結繩”。然后在土堤外挖深溝,防止行人翻越。
遼海地域文化和滿族歷史文化是遼寧古代歷史和地理的兩個代表。遼寧長城文化是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文化代表,包含了山、海、人、城的諸多要素。長城不僅是地理奇觀,也是人文杰作。雖然長城是一項軍事防御工事,但遼寧古代長城的許多山口后來成為各民族人民交流的平臺,遼寧的許多城鎮都得到了發展。因此,遼寧長城文化是遼寧人民的財富,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征。作者建議,遼寧長城文化作為遼寧地域文化的又一代表,應在遼海文化和滿族文化的基礎上加入。
遼寧地域文化在歷史和現實中都具有鮮明的政治意義。遼寧長城建設時間早,建筑主體多,有效證明了遼寧乃至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園。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遼寧在祖國的地理位置是關外和關內。出版界和媒體界也宣傳遼寧的區位特色。作者認為這實際上是不準確和不恰當的。正如諺語所描述的“遼寧山東是一個家庭”一樣,中國古代長城的最東端不是山海關,而是直接到鴨綠江,基本上包括遼寧的大部分地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遼寧其實是關內省,遼寧人其實是關內人。
長城的基本功能是軍事防御功能。遼寧長城一方面證明了遼寧自古以來的軍事戰略意義,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遼寧自古以來的勤奮、勇敢和進取精神。因此,作者建議,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歷史進程中,將遼寧長城文化納入遼寧中小學教育,加強遼寧長城文化的普及教育,無疑將鼓勵遼寧人民的創業精神。
(作者: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原標題:“關內”或“關外”-遼寧長城文化再次思考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