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廣州知識城:開辟高水平開放新路徑 規劃中新合作的新前景
11月1日,中新雙邊合作聯委會(JCBC)第十八次會議在新加坡舉行。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關于支持新加坡企業全面參與中新廣州知識城產業發展創新合作框架的諒解備忘錄》。
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中新雙邊合作的重要載體和創新模式,通過不斷提高制度開放水平,努力創造中新開放合作的新優勢,引領“知識”開放的新突破,從多個維度開辟高水平開放路徑。備忘錄的簽署將幫助知識城市吸引和聚集更多的新加坡等國際科技創新企業,進一步深化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合作,支持新加坡企業參與知識城市產業發展創新,打磨知識城市作為“新加坡企業首選”的“金招牌”。
深化合作機制
建設開放合作示范區
從2010年6月奠基建設到2018年4月升級為中國與新加坡重要的國家雙邊合作項目,再到2020年8月國務院批準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中新廣州知識城不斷深化中新合作機制,提升制度開放水平,成功打造12年發展時間的創新合作新模式。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所是由中新廣州知識城市管理委員會、華南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機構共同建立的國際科技合作平臺。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顧海文介紹,研究院借鑒了新加坡產學研一體化的經驗和制度,制定了知識產權扶持政策實施細則等九項產業化制度,鼓勵創新創業,吸引了一批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代表的國際高層次人才在研究院立項,推動了多項國際創新成果的轉化。到目前為止,研究院已經引進了160多個工業化項目。
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的中心,一個具有橙色屋頂和南洋特色的現代校園引人注目。“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聯合學校”的校名尤為突出。這是南洋華僑中學在新加坡海外聯合舉辦的第一所學校。據了解,學校外籍教師占4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新加坡教師。今年5月,學校正式獲批成為廣州教育國際窗口學校培育創建單位。
不僅在科研教育領域,而且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上也生動地反映了知識城市制度開放能源水平的不斷提高。
今年3月1日生效的《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通過立法將國家和省級有關經濟建設管理權限移交知識城市管理委員會,賦予更大的深化改革和試點權限。這是中國四個國家雙邊合作項目中第一個省級專項立法的地方性法規。《條例》的實施為建設知識城市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商業環境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促進中新國家雙邊合作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新廣州知識城。賈自豪攝
加強協同創新
爭創中新開放合作的新優勢
由中新合作建設的產業創新載體,在知識城市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吸引全球優質項目、科技創新企業和高端人才加快集聚。騰飛科技園合作共建,一期工業園區已進駐企業400多家,就業人數達3000人。近日,園區建成的一站式生物醫學共享實驗室平臺中新生物醫學創新谷開始試運營。它將成為新加坡和海外生物醫學企業在知識城定居的第一站,也將為國內外生物技術人才和企業打造國際雙向平臺。
中新智慧園是深化知識城市科技創新、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于今年6月正式開放。該工業園區總投資14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成為中新兩國在知識城市創新合作的又一亮麗名片。目前,中新智慧園已引進恩士迅大灣區金融科技交付中心、新加坡能源集團、廣州萊恩生物醫學有限公司、Star3D口腔數字醫學、中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60多個產業化項目。

隨著“三集群兩高地”發展模式在知識城市的全面完善,生物醫學、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合作項目也在知識城市蓬勃發展。
——在生物醫學方面,百吉生物建設了中國南方最大的免疫細胞藥物商業化生產基地;新加坡來恩生物計劃建設GMP細胞生產基地,是世界領先的TCR-T細胞治療企業,是中國總部。
——在數字經濟方面,新加坡電信全資子公司恩士迅在知識城設立了大灣區金融技術交付中心。項目第一階段已開始運營。預計年底將有500名IT專業人員加快5G、發展數字雙胞胎、區塊鏈等技術,構建跨境創新生態系統。
——在綠色發展方面,與新加坡能源集團簽訂協議,實施區域能源項目(包括供冷供熱)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逐步推廣到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區等地區。
——在金融服務方面,與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促進三家地區國有企業發行13.4億美元的綠色債券,深化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
牢固的人才紐帶
引領“知識”開放新突破
位于九龍湖總部經濟帶知識塔項目,設計高度330米,今年10月主體結構已建設至14層,作為中新合作基準項目之一,其意義是成為科技創新、城市建設、知識產權、人才交流培訓、投資合作領域的重要載體。
人才合作與交流已成為知識城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環節。在過去的10年里,知識城開展了35批“全球化”活動,共有366名參加培訓和專項調查的人員。同時,組織了39批“邀請”活動,線下培訓人員1萬多人,線上培訓人員9500多人。
自2013年以來,中國新聞知識論壇已持續8次,成為新加坡與廣東旗艦戰略合作的高級對話平臺。每年與廣東新聞合作理事會會議同時舉行,并邀請新方和廣東理事會主席作為論壇嘉賓。圍繞中國和新加坡的新發展趨勢和雙邊合作的新熱點,兩地政府和商業領袖與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人才紐帶越來越牢固,“知識”在知識城市的開放不斷上演新的突破。
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所正在建設知識城市,努力今年開始招生。它將在十年內培養近3000名高水平人才,成為中國新加坡國立大學最大的綜合旗艦項目。
今年9月,廣東、香港、澳門大灣區(黃埔)知識產權青年創新中心在知識城正式運營。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匯集了10家海外服務機構和20家國內知名服務機構,涵蓋知識產權服務全鏈,開辟了國內外創新主體尋找知識產權多元化專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知識城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應用與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不斷深化中新合作。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由知識城與新加坡知識產權局聯合建設,于2019年啟動運營,連接企業和知識產權機構100多家,編制新加坡知識產權發展和產業導航專項報告,并向廣東、香港、澳門大灣地區發布,連續五年聯合舉辦新加坡知識產權周中文專題論壇。
中新廣州知識城以“知識”為重點,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以中新合作的豐碩成果,向世界展示充滿中國智慧的國際合作新計劃和新前景。
“這樣的開放路徑和模式建設,基于國際視野,標桿灣區標準,整合區域甚至全球高端創新資源,促進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改進,為中國高質量吸引外國投資提供新的例子,開辟新的空間,塑造新的雙循環發展模式‘灣區節點’、提高區域創新發展競爭力將發揮積極作用。國家研究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說。(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