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票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在我國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對于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記憶猶新,糧票本身沒有什么價值。
但是具有通用購買的能力,有錢沒有糧票照樣買不了糧食,我國實行的票證還有食用油票、布票、電視機票、肉票等。
在我國使用長達40多年,1993年后才取消使用糧票,作為一個特殊年代的標志,被一些收藏愛好者收藏。
建國初期,國家經濟一窮二白,糧食根本無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于是市場實行了計劃經濟,比如統籌統銷,個人不允許私自賣賣糧食等。
1955年8月25日出臺了《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緊接著糧票開始正式流行,尤其到了我1960年,糧荒嚴重,有錢也沒用,買什么都要票。
糧票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制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
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逐漸具有收藏的價值,但是價值的高低與它的稀缺性及品相有關。
1966年印制的糧票小套四枚,分別是半市斤、1市斤、3市斤及5市斤,花樣分為有水印和無水印的,其中半市斤和一市斤沒有水印。
而5市斤的全國通用糧票三種,大套七枚,帶水印有兩種,一種是實心五角星,另一種是空心五角星加麥穗。
可能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不知道,1966年處于三年困難時期,這個時期的糧票發行量很少,基本沒有流通。
能夠流入到普通老百姓手中的更是極其稀少,加之年代久遠,即便曾經擁有,也已經失去糧票的品相。
所以現存完整的那個年代的糧票價格昂貴無可厚非,就好比1982年的“猴”郵票一樣,發行的少,價格自然高。
糧票本身就是一種通用票據,就像古代典當行的票據一樣,有人承認就可以,而糧票作為上個世紀中葉的時代產物,明顯已經過時,有人說值上百萬。
也只有收藏界才敢這么吶喊,放在普通老百姓手中,至多留個念想,一分錢也不值,而商販說價值上百萬,估計是個騙局。
最近幾年這樣的騙局也很多,但是農村老人往往最容易相信,騙子交易前,會提前讓你打入交易保證金或者稅費什么的。并且信誓旦旦,只要交易完成,保證金分文不少的退還,而保證金都是按照出售價值的百分點進行交易。
一般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一旦相信了騙子的話,打入保證金,就會發現那個人再也聯系不到了,自己只能吃個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