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說老青島的婚姻習俗,看看那些年是怎么“把媳婦”的。
60多年前,青島的婚姻習俗非常有趣。男人娶媳婦叫“將媳婦”,女人娶媳婦叫“送去(富)閨女”。
當時的女人總是被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束縛。不管他們婚后是否幸福,他們都必須接受自己的命運。從此,沒有婚姻的主動權和決策權,男人可以休妻再婚,有錢人也可以三妻四妾。
因為婚姻是兩個家庭婚姻的喜事,是男女雙方的人生大事,所以對男女婚姻的習俗非常講究。除了少數娃娃親戚和童養媳,大部分都講究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話,明媒正在結婚。男女雙方的婚姻都是找媒人說和,叫男方“說媳婦”,叫女方“找婆家”。
當男女雙方都沒有見面,也沒有交往了解的時候,婚姻是否成功取決于媒人的嘴。雙方同意結婚后,還要請人拆“八字”,看他們的屬相是否相克如“八字”。即使屬相不相克,這種親事基本上是一致的。
訂婚就是訂婚,俗稱“撒媒柬”。媒人調解后,商定訂婚彩禮,選擇訂婚日。訂婚當天,男方親朋好友會在媒人的陪同下,用紅紙寫兩份“媒柬”(媒柬的主要內容有:男女姓名、年庚、男女父母姓名、媒人姓名)和彩禮(彩禮主要包括禮金、首飾、衣服、酒、蛋糕、糖果、粉絲、魚、40個大饅頭)送到女方家。
女方家設宴招待男方客人和媒人。男方回來時,女方將簽署女方父母姓名的“媒體柬埔寨”、20個大饅頭等相應禮品返還給男方,作為回禮(俗稱“壓回”)。彩禮和回禮的數量沒有硬性規定,但取決于雙方的家庭經濟狀況。
訂婚后,男方請人根據男女生日計算結婚日,婚前100天內通知女方結婚日,讓女方準備嫁妝,稱為“送日”。是日子,男方還是要帶六件和訂婚基本一樣的禮物,由男方的親戚朋友和媒人送到女方家。女人舉行宴會。
結婚前一天,準新郎在叔叔的帶領下,帶著禮物去女方家參加第一次拜會。女方家設宴招待,但準新郎和準新娘沒有見面。是日子,女方邀請一位公婆、夫妻、孩子齊全的女士,用紅線把臉上的頭發絞掉,把頭發卷成匯編。這叫“張開臉”(為新娘準備的婚紗被褥也必須由符合這一條件的女性縫制)。
晚上,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準新娘和她的家人在遠處等待。她的家人把紅紙壓在墳墓上。當她看到家人回來時,準新娘回家了,這意味著告訴死去的親戚,這個女人結婚了。在“送(富)女孩”的前幾天,女方選擇吉日組織人員將陪送的嫁妝送給男方,一般是:一個大衣柜,一個梳妝臺,兩把椅子(或木凳),兩個大木箱,一個鏡子,一個銅盆(臉盆)架子,臉盆,其他小日用品,兩鋪兩蓋的被褥和隨嫁的衣服。
該男子設宴招待送嫁妝的人員,并支付一定數額的獎勵。在“兒媳”的前幾天,該男子的祖母、阿姨、阿姨和其他親戚都帶著禮物來祝賀他,通常被稱為“快樂”。那些路途遙遠的人將由該男子安排住宿。
“媳婦”當天早上,男方家門上張貼對聯,大“Xi”字貼在正堂和墻上,小“Xi”字貼在胡同口兩側、拐角處和顯眼處,清理堵塞陽溝口等陰暗處,防止黃鼠狼等精神動物偷窺帶來厄運。
這名男子還有一輛官方轎車(或一匹高大的馬)和一輛轎車。新郎穿著長袍和外套,戴著禮帽,戴著紅色掛花,坐在前面的官方轎車(或騎馬),后面的轎車,在鼓手喇叭鑼鼓儀仗隊演奏的歡快音樂中,他去新娘家迎接婚禮。

女方招待新郎后,新娘身穿紅色婚紗,頭蒙“覆眼睛”(紅蓋頭布),哥哥從炕上抱到正堂中間的椅子上。新郎跪拜后,哥哥抱在轎子上,四個“送客”(青島方言:送kei)陪同她去男方家。轎子中途行駛時,轎子會在行駛中顛轎子,意思是鬧新娘,要紅包。這時,大多數新娘會塞出紅包或命令轎子“送客”給轎子紅包,要求不要再顛轎子,以免新娘暈轎子。
歡迎團隊必須在中午12點前到達新郎家。轎子在喜慶的音樂和鞭炮聲中慢慢落地。這時,新娘從轎子里遞出兩個“紅包袱”包裹,包括銅盆、衣服和新娘的個人用品,這意味著新娘來了“祝福”,銅盆里的花生、栗子(立子)、棗子寓意早生貴子,花花生子育女。
兩位已婚女性接過紅包袱,幫助新娘下轎子。新郎在前面,新娘在后面,踏上紅地毯,跨過馬鞍和紅氈的門檻進入房子,這意味著進入房子的生活既安全又繁榮。在正堂設立的香案中,新郎新娘崇拜天地,然后崇拜大廳。夫妻崇拜后進入洞房(新婚前兩天,洞房一般設在父母臥室)。
上炕后,新郎摘下新娘的“眼睛”。這是新郎新娘第一次面對面地喝婚酒和吃面條。這時,人們可以進入洞房看新媳婦,吃糖。后來,一位已婚女客、新郎的阿姨和阿姨陪同新娘在洞房的炕上舉行宴會。同時,分布在其他房間或鄰居家的宴會也一起舉行。
所有宴會的亮點都是“送客”宴會。除了新郎的叔叔或兄弟的陪同,還有大量的飲酒陪伴。“送客”一定要吃喝好,有不喝醉“送客”的潛力。所以在之前的宴會上,很多喝醉的人大多來自“送客”宴會,這也是當時的一道風景線。
魚,象征著吉祥的慶祝活動,在宴會上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很精致,和尚魚不能參加宴會,宴會魚必須有,必須有鱗片,宴會魚在桌子上是告訴你,不再上菜,但葡萄酒可以繼續喝。另一個規則是,宴會魚只能看到不能吃,是剩下的。
在過去,青島既沒有海水養殖魚,也沒有大型水庫湖泊,所以沒有淡水魚,也沒有冷藏冰箱可以提前儲存魚。俗話說,敢許豬,不敢許魚。如果婚禮期間沒有洪水,或者沒有船出海釣魚,很難找到魚。廚師會用咸魚做散席魚。更重要的是,用木魚蘸上面糊和油后,它被用作散席魚。原因是散席魚只看不吃,所以可以蒙混過關。然而,我們必須事先與客人溝通(每個宴會都安排了一個客人)。雙方配合默契。當上菜的人拿著魚盤上來時,他們喊道“散席魚來了”。席上的客人會迎合他們說“看,把它拿下來”,然后幽默地加上一句“反正你不能吃”,其他人也會知道如何微笑。
俗話說,新婚三天沒有大小,在新婚三天內,無論大小、年齡,都可以鬧房。晚上,鬧房的人進入洞房,直到深夜。在過去的三天里,新媳婦盤腿坐在炕上,以便隨時社交前來看媳婦討喜糖的人。新娘家陪送的床上用品和新郎家準備的鋪裝整齊地堆放在炕上,向大家展示。吃飯時,有人把飯菜端到炕上,還有人陪新媳婦吃飯,俗稱“坐三天”。
第三天早上,新郎的叔叔或嫂子邀請新娘回家給新娘梳頭。事實上,梳頭是一個儀式。它的阿姨、阿姨或嫂子象征性地梳理新娘的頭發,這意味著新娘一切都很順利。然后新娘在阿姨或嫂子的陪同下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俗稱“梳頭”。梳頭儀式結束后,新郎和新娘將糖果、供應、冥幣和香水帶到新郎家的祖墳祭祖。
中午,新娘要向公婆、叔叔、叔叔、阿姨等長輩敬茶,磕頭認親。長輩們應該給新媳婦磕頭禮物。還要招待阿姨吃面湯(面),叫吃面湯。其實是一個小家庭宴會,有很多菜要喝。吃面湯的意思是以后生活順利。
晚上,新娘會把洞房從公婆的臥室搬到自己的房間。
第四天,新郎帶著弟弟或侄子(通常被稱為兔子)和新娘一起送禮物去女人家,通常被稱為“看四天”。新郎拜訪了他的岳父和岳母,晚飯后在下午太陽落山前回到了男人的家。新娘帶回禮物(饅頭、花生、蛋糕糖果、黃花魚、粉絲、雞蛋等)給公婆、叔叔、叔叔、阿姨、嫂子等,也給新郎一份,叫做“康禮物”。
婚后第七天,新娘的父親或兄弟去男方“搬女兒回娘家”,新娘在娘家住八天,然后由父親或兄弟送回婆家,俗稱“七還八”。在婚禮的第一年,新媳婦有住在母親家的習俗。只有在節假日或男方家有大事情的時候,她才能在婆婆家住幾天。前幾次到婆家,新媳婦要給公婆、叔叔、嫂子、兄弟帶一些饅頭、花卷、魚花等面食。新媳婦回娘家時,長輩和兄弟也要準備一些禮物作為禮尚交流。結婚后,男方要帶豬頭等禮物到媒人家門口答謝。
現在的婚姻習俗和60多年前的婚姻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不再是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話,而是獨立的婚姻,自由的愛;過去,離婚非常罕見,但現在離婚并不罕見;女人不再穿紅色婚紗,而是穿白色婚紗;婚姻不再是轎子,而是汽車;婚禮不再是鼓手喇叭鑼鼓儀仗隊,但婚禮舞獅表演;嫁妝(家具)不再是女人陪伴,而是男人準備;以前是男女第一次面對面,現在婚前同居;婚宴不再在家舉行,婚禮公司在酒店舉行;以前的婚宴,請客人跑幾次,請客人跑斷腿,現在請柬已經過時了。
現在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習俗,比如求婚、結婚戒指、迎親遇堵門、新郎家門口的古力蓋、雨水格柵、柱子、樹干等。,都是用紅紙包裹的,還有做伴郎伴娘的新習俗。隨著經濟條件、生活條件、社會風氣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婚姻的習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不斷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