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害怕高血肌酐。這五個指標是可以接受的腎病也可能與尿毒癥無關
周遜腎內科主任醫師
一般來說,血肌酐高(即超出正常范圍)的實驗室檢查可以初步診斷為腎衰竭。如果患有慢性腎病的患者首先考慮慢性腎功能不全(CRF),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急性腎損傷(AKI)可能性;如果以前沒有基本的腎病,首先考慮急性腎損傷(AKI),但也可能是慢性腎功能不全(CRF);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慢性腎功能不全并發急性腎損傷(CRF AKI)。無論上述三種情況中的哪一種與尿毒癥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一般來說,都有可能發展成尿毒癥。無論上述三種情況中的哪一種與尿毒癥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一般來說,它可能發展成尿毒癥。正因為如此,當檢查發現他們的血肌酐升高時,一些腎病患者開始害怕。那么,能否說明只要血肌酐高,腎病就會發展成尿毒癥呢?答案是否定的。
換句話說,不要害怕高血肌酐。以下五個指標中的腎病也可能與尿毒癥無關。
1.腎小球濾過率不太低
對于不同的慢性腎病患者,血肌酐也很高(例如,血肌酐達到150mol/L),有的患者腎小球濾過率高(GFR)在不太低的50-60ml/min水平,而有些患者的GFR可能已經處于非常低的25-40ml/min水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齡、性別、體重、肥瘦和原發病,都會影響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經進一步檢測或估計,如果發現患者GFR在45ml/min以上水平不太低,患者也很有可能錯過尿毒癥。
2.彩超腎沒有明顯縮小
高血肌酐腎病,檢查腎彩色多普勒超聲,不僅可以顯示腫脹,還可以顯示正常大小,還可以顯示輕微收縮或明顯收縮。如果表現為雙腎腫大,則考慮急性原因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多為急性腎損傷;如果表現為雙腎正常大小,可能是急性原因引起的血肌酐升高或慢性原因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多表明病情不太嚴重;如果表現為雙腎收縮不明顯,則考慮慢性原因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多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在這三種情況下,血肌酐升高,都有希望避免尿毒癥,即也可以與尿毒癥無關,及時治療是關鍵。

3.尿蛋白治療不太高
在血肌酐升高的同時,患者的尿蛋白也會升高,中等量或大量的蛋白尿可同時合并。這兩種診斷出的腎病很常見:1。腎病綜合征并發急性腎損傷,如特發性膜腎病和急性腎損傷;2、腎小球腎炎并發慢性腎功能不全,如IgA腎病和慢性腎功能不全。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尿蛋白的增加可以通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綜合治療來達到降低蛋白質的效果,但也可以發揮降低肌酐或穩定肌酐的作用,或降低蛋白質和降低肌酐(或穩定肌酐)。治療后,只要能降低尿蛋白,即使血肌酐較高,也可能與尿毒癥無關。
4.血壓總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當血肌酐升高時,患者的血壓也會升高。或腎高血壓,即腎衰竭或腎功能不全引起的繼發性高血壓;或原發性高血壓,即血肌酐升高是由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慢性腎功能不全。無論高血壓在哪種情況下,將血壓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都是腎病患者治療血肌酐升高的前提和基礎。一般來說,血壓應控制在90-130/60-80mmHg,特殊情況下也可適當放寬標準。腎病患者血肌酐升高的首選降壓藥仍然是沙坦或普利類藥物。如果血壓不達標,也可以考慮使用地平或/和洛爾類降壓藥。血壓總是可以控制標準,也可以錯過尿毒癥。
5.其他相關指標也很好
高血肌酐腎病患者還會出現血尿酸、血脂、血紅蛋白、血鉀、血鈣、血磷等其他指標異常。這些指標高或低主要是并發癥或繼發因素,如慢性腎功能不全和腎性貧血引起的血紅蛋白下降;血肌酐高也可能是由上述指標長期異常引起的,如慢性腎功能不全引起的血肌酐升高。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其他相關指標異常都應進行相應的治療,并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可選用降尿酸藥物、他汀類降脂藥物、促紅細胞生成素及鐵劑等。若同時能很好地控制其它相關指標,即使血肌酐較高,也可與尿毒癥無關。
綜上所述,當你看到高血肌酐時,不要害怕。以上指標控制良好的腎病患者也可能錯過尿毒癥。
與同名“腎為先”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同步發布,文章為周遜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