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畫幅相機和半畫幅相機的使用感覺不同嗎?
全畫幅和半畫幅差別很大,不僅僅是傳感器的大小,而是全方位的。我認為核心問題是很少有制造商關注APS-C圖片,唯一關注的是富士,但你看到富士不能做傳感器,因為人們很不高興。富士APS-C只有兩個傳感器,一個是低端XA7的2400W(確切地說是上一代產品),另一個是從中端XT30II到旗艦XT4、2610萬傳感器用于XPRO3。相比之下,索尼A1和A7M3在平行世界中是相同的傳感器,尼康Z9和Z6是相同的傳感器,佳能R3和EOSR是相同的傳感器。目前佳能APS-C畫幅只有兩個傳感器,2400W和3200W。尼康只有兩個,APS-C微單為2000W,APS-C單反是2400W。索尼APS-C畫幅僅為2400W像素傳感器。
對比全畫幅傳感器,索尼M3、R3、R4、M4、S3、A1、A9使用不同的傳感器,佳能RP、5D4、R6、R5、R3也使用不同的傳感器,尼康稍微少一點,但Z5、Z6、Z7、Z9的傳感器也不一樣。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相機制造商到傳感器制造商對APS-C圖片的關注不夠。制造商不注意,攝影愛好者很容易感到沮喪。
傳感器種類太少,直接問題是缺乏高像素機身。目前APS-C畫幅最高的應該是佳能M6II和90D的3200W。APS-C相機的像素大部分還停留在2000W-3000W之間。2011年索尼A77和NEX-7已經是2400萬像素傳感器,現在是2022年,APS-C畫幅微單還是2400萬像素左右,11年沒有進步。
拍攝風景時,每個人都喜歡高像素的機身。當你看APS-C的畫幅時,基本上有2000多萬像素。十多年來,它沒有取得顯著進展。像素仍然是一件小事。動態范圍、鏡頭組和高感遠低于整個畫幅。
拍攝風景對ISO100的動態范圍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拍攝星空,ISO下的動態范圍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樣,由于拍攝星空,對高ISO下的圖像質量也有很高的要求。這幅APS-C畫幅比整個畫幅差得多。
你可以看到半畫幅的噪聲控制確實被全畫幅打敗了,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鏡頭群。上面我用的是全畫幅鏡頭適馬200。
1.4,現在這半幅畫真的沒什么好拍的,想拍風景,想拍銀河星空。
索尼微單想拍風景,原廠1224、1424、1635
2.8、1635F4、14
1.8、20
1.8.副廠鏡頭是適馬1424、適馬20F2、14.適馬焊屁股

1.8和20
1.8。騰龍1728,還有一堆國產手動超廣角鏡頭。
佳能微單和尼康微單鏡頭組還不完善,但如果是佳能全畫幅單反,也有1124、1635
2.8III、1635F4IS、適馬1424、1224、騰龍1735,適馬14
1.8、20
1.8。更不用說原廠和古老的1635了
一般來說,2.8二代和1740F4有太多的選擇性。
佳能APS-C畫幅單反?我知道的是圖麗的超廣角,原廠的10-18,但是光圈太小了。索尼APS-C畫幅微單的超廣角鏡頭也是原廠10-18和騰龍11-20。佳能APS-C畫幅微單似乎只有10-20個。這些鏡頭也是廠家為了聚焦段而推出的,沒有高端、中低端的說法,就像全畫幅超廣角一樣。除了數量上的差距,鏡頭質量上也有差距。看看索尼的超廣角,包括12-24和適馬1424,騰龍1728。佳能也是如此,有11-24、16-35F2.8III這樣的頂級超廣角,也有16-35F4IS這樣的平價超廣角。
同樣,每個制造商都將推出24個全畫幅機身、28、35、50、85、105、135定焦鏡頭還將推出1.2、1.4、1.8多個版本,適馬等副廠鏡頭也會推出各種鏡頭,特別是E口和L口,20F2、24F2、35F2、65F2、90F2.8、45
2.8、35
1.4、85
1.4。
雖然這些鏡頭也可以用于APS-C畫幅,但它們仍然是全畫幅鏡頭。制造商很少為APS-C畫幅推出鏡頭,如EF-S定焦EF-M定焦和E口半畫幅定焦很少。索尼APS-C畫幅微單用戶想買定焦基本都是針對適馬16、30、56
1.4定焦,原廠35和50買的人真的不多。索尼和佳能微單用戶想買人像定焦鏡頭,大部分是適馬30
1.4和56
1.4,這說明原廠根本不重視APS-C,很多人還開玩笑說佳能APS-C微訂單沒有未來(確切地說,EF-M沒有未來)。
只有富士會認真做APS-C畫幅微單的鏡頭,所以你會看到富士有23
1.4、35
1.4、50
1、56
1.2等定焦。
既然廠家不在乎,為什么要推出APS-C畫幅相機?也許只是為了占領市場。全畫幅相機的價格普遍比較貴,目前最便宜的全畫幅(全新)是佳能的EOSRP,機身7萬 ,那么7000以下的市場呢?APS-C自然占據。APS-C畫幅就像填充中低端價格區間的產品。在過去的兩年里,富士大力開發APS-C微訂單。我認為它可以作為鯰魚來激活朋友,但遺憾的是,富士的產能在過去的一年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