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這一個歷史事件便發生在15世紀初明朝永樂大帝統治時期。當時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在有領先于世界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于是這給鄭和下西洋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非常漫長的海岸線以及數以萬計的海濱居民。
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對航海就有著一種發展和求知的態度,每一個大一統王朝都希望將自己的政治體制以及威望遠播到海外,此時鄭和恰好符合這一時代的需求。
直接造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就是明成祖繼位之后,蒙古的勢力不斷侵擾華夏,國內還有忠于建文帝的保皇派在蠢蠢欲動。
為了避免四面受敵,明成祖只好派鄭和前去南方與當地各小國搞好關系。
其次,朱棣畢竟是奪了侄子的皇位,他擔心自己的合法性不足,皇權受到威脅,因此他也急需周圍國家對他的認可。
第三點就是建文帝生死不明,因此他命令鄭和在下西洋的同時,順便在南方各國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如果說還有其他原因的話,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天下一統的思想。
永樂皇帝登基之后,經濟逐漸繁榮了起來,政治也不斷穩定,他需要讓海外的國家也沐浴在大明榮光之下。
其實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在外交中一個根深蒂固的指導思想,那就是共享太平、和平建交,不管那個國家是部落還是小村莊。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別的國家總是有一種超人的優越感,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國家強盛,對國外自然會生出一種天朝上國的想法。
1840年后,這種天朝上國的思想被打碎,很多人的理想也隨之被打翻到了塵土里。不
過這些都是后話,偉大航海家鄭和的舉動,仍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外交行動,也是對南亞探索和發現的一次偉大行動。
鄭和走的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那個時代,航海是文明向外交流對外擴張的一個重要載體。
海上絲綢之路將古代的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文化經濟捆綁在了一起,成為了多國交流的一個紐帶,也使得中國也成為了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
當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完全執行了皇帝對他要求的和平親善原則,鄭和在出航返回中國的時候,各國的使節也經常隨著鄭和一起回來。
甚至一些小國的國王也隨之來到了中國,還有的直接病死在了中國。
每次鄭和下西洋都會攜帶大量的金銀財寶以及價值不菲的工藝品,而各個小國回贈的都是當地的珍奇動物。
據說,有一次鄭和帶回來了一頭麒麟,而麒麟的畫像也一直留存至今,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這就是非洲的長頸鹿。
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的時候,帶回來17個國家的使節。在第六次下西洋的時候,竟然有16個國家的使節共1200多人跟隨他回到中國。
而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不斷調解小國之間的矛盾,并號召東南亞的這些小國不能夠恃強凌弱,這讓當時的國際環境非常和諧。
在下西洋的途中,鄭和還讓手下的人員一定要恪守外交禮節,不得對其他國家的人有不禮貌的行為。
他的艦隊中有人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用我國的絲綢、瓷器等手工業品換取各地的土特產。
到了最后,中國的銅錢在南亞各國都是官方通用貨幣。鄭和的手下還帶回了一些燒制玻璃的工匠,不過這項技術并沒有在中國發展起來。
鄭和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探索過程中,給南亞各國帶去了和平,也使得這條絲綢之路能夠更好地造福南亞各國人民。
明朝在公元15世紀的時候對東南亞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外交流非常頻繁,甚至有兩三萬人的華僑,就由明朝開始就定居在了南洋國家。
從此之后華僑在南洋的勢力逐漸膨脹,有的小國甚至被中國人后裔占據了政權。
不管武器裝備如何發展,經濟實力如何發達,科技如何昌明,人類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永遠不會被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