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華人
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發生于1912年的4月,在當時這艘船分為一等艙、二等艙、三等艙。
其中頭等艙的乘客就是類似于電影中露絲和她未婚夫這樣的社會名流或者是富人,二等艙次之,三等艙則有大量的歐洲移民,借該船實現自己的美國夢,而我國的8名華人就位于三等艙內,和電影男主角杰克一樣。
在沉船發生時,船上組織逃生的人員都遵循著“女士和兒童”優先的原則,只不過指揮右舷逃生的大副默多克認為,當甲板上還有婦女和兒童時,男性就不能登船。
但如果甲板上沒有婦女和兒童,同時救生船上還有空位,男性就可以登船;而指揮左舷逃生的二副萊托勒認為,即使甲板上沒有婦女和兒童,同時還有空位,男性也不能登船,因為船艙內可能還有婦女和兒童。
由于大副和二副在指揮時對“女士和兒童優先”的理解差異,導致左右舷的男性面臨逃生的概率大不相同。
除了大副和二副在指揮時的差異性不同之外,艙位的不同也決定了幸存概率的不同,其中頭等艙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獲救率都非常高,頭等艙乘客的獲救率為62%,其中頭等艙和二等艙兒童的獲救率為100%;而三等艙的獲救率最低,三等艙的兒童獲救率只有25%,男性獲救率只有16%。
也就是說,按照概率來算,8名華人中幸存1個人比較正常,但是位于三等艙的8名華人卻有6人獲救,幸存率甚至媲美一等艙的婦女和兒童。
正是基于這種情況,幸存的6名華人非但沒有獲得人們的歡迎,還受到了人們的指責和質疑,質疑他們沒有遵循“婦女和兒童”優先的原則,搶占了原本屬于婦女和兒童的求生座位。
美國的報紙還宣稱:唯一的污點就是在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底部,發現了擠在座位下的中國苦力,這些人在出現危險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沖進了救生艇。
面對國外媒體的抹黑,幸存的6名華人沒有什么發聲渠道,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他們的故事也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導致華人乃至我國國人都擔負著這一罵名。
然而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幸存的華人
美國海事歷史學家史蒂文施文克特在無意之中,意外發現了泰坦尼克號上居然有8名華人。
根據調查顯示,這8名華人大多數都是來自廣東的職業水手,工作是在水手。在當時,美國排華非常嚴重,適合華人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要工作14-15個小時,然而工資卻只有白人的1/5。
根據資料顯示,這些華人不懂得英語,幸存者之一的卡羅林哥烈回憶,獲救者方榮山被救之后與他們交談,但是互相都聽不懂,于是他就主動推開一個精疲力盡的水手,替代他劃了起來。
不僅如此,方榮山并不是躲進救生艇中獲救的,而是他努力地把自己綁在一塊木板上,直到唯一一艘返航搜索幸存者的救生艇趕到,才發現了他并救了他。他獲救的方式也成為了電影《泰坦尼克號》露絲獲救的靈感來源。
在當時的救生艇上的長官并不想救他,原因是因為他是亞洲人。
然而事實卻是,方榮山在獲救后不僅幫助劃槳,還幫助14號救生艇一起搭救其他的幸存者。二等艙的白人女乘客科利爾形容說:他像個英雄一般。
方榮山的舉動獲得了救生艇上人的尊重,原本表示不想救他的長官表示:如果有機會,像他這樣的人我愿意再救6次。
除了方榮山之外,其余的5名華人也沒有搶占屬于婦女和兒童的座位,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救生艇位于頭等艙附近。
來自三等艙的人想要乘坐救生艇,就必須要穿越二等艙和一等艙,而這使得座位已經減少,甚至擁擠,難以容納他們。
根據英國紀錄片導演亞瑟瓊斯的調查發現,另外5名華人并沒有搶占別人的座位,而是他們在婦女和兒童乘坐救生艇離開后,才登上最后一個有座位的救生船,而且該救生船還是破的,幸運的是在船沉入海底之前,他們被其他船只獲救了。
紀錄片導演亞瑟瓊斯認為,這8名華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他在研究資料之后,將其制作成了紀錄片《六人》,現如今已經上映。
幸存者的后來
盡管8名華人之中有6名華人獲救,并在獲救之后努力地幫助他人,但在上岸之后,他們并沒有像其他幸存者一樣受到熱烈歡迎,而是審問。
因為不會說英語,再加上美國國會的《排華法案》,以及他們的證件全部在海難中丟失,以至于他們被當作是偷渡客,被移民局官員拒絕入境,之后將他們塞到一艘去往古巴的水果商船上。
當紀錄片導演亞瑟瓊斯費盡心力地找到這六名幸存者的后代時,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曾經在泰坦尼克號的船上,也從未給他們講過這件事情。
至于為什么不再提起這場死里逃生的經歷,可能是因為當初的不公平對待,導致他們長期以來背負著污名。
現如今,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我們從塵封的歷史之中得知真相時,不僅洗清了他們的污名,還為他們在災難到來時的表現而感動,而澄清事實,還他們一個清白,或許能慰藉他們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