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年。8月18日,“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發行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故宮在中國皇家建筑中達到了頂峰,其在建筑功能、結構、空間、防御性、耐久性、布局上,都是歷代宮殿建筑中的集大成者,因而文化價值極高。
故宮雖為明朝所建,但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大體為清朝時的建筑。其中的原因,值得細說。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營建新皇宮
紫禁城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在此之前,故宮所在地是燕王府,燕王是明成祖朱棣做藩王時的封號。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繼位,改年號為永樂,并宣布“建文”這個年號非法,雖然在法統上否決了建文皇帝,但是朱棣還是覺得皇位不穩,此時他想到了遷都,把首都遷到自己的大本營北平。
于是,永樂元年,朱棣將北平升級為北京,開始向北京移民。三年之后,朱棣以蔡信為“總設計師”,下令在燕王府的基礎上建設新的皇宮,并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
四年后,奉天殿-今太和殿落成,朱棣急不可待地來到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賀。
楊寬先生在《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指出,“與此同時,永樂正準備遷都,皇城、宮城和主要宮殿也正積極準備起建,不僅規劃已定,人力物力也多已調集。”
朱棣派出專門的官員,走訪全國各地,尋找名貴的石材和木料,運回北京。尋找材料的過程充滿了艱辛,很多人為采集木料而喪命,石料的開采和運輸也是困難重重。
史料有這樣一則記載:保和殿的北門有一塊漢白玉石雕刻的丹陛石,重達2000余噸。
為了把這整塊石料運到北京城內,勞工必須等到寒冬來臨的時候,在路面上灑滿水,結成冰之后,用了28天,才把它弄到故宮里。還有宮殿使用的磚瓦,也是專門燒制,然后通過運河運到北京城。
營建故宮的高潮出現在永樂十五年,陳橋驛在《中國六大古都》稱,“當時有二十三萬工匠、上百萬民夫和大量兵士被迫投入宮殿營建工程,全國各地擔負繁重勞役的勞動人民,更是不計其數。”
最終,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11月完成。次年元旦,朱棣在新落成的皇宮里接受百官朝賀,并正式下詔改北京為京師,南京降為留都。
這座新皇宮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建造,同時達到左右均衡的效果,并加上了風水學、陰陽五行學、星象學等玄學知識,所以叫“紫禁城”。
然而,就在故宮落成不久,便遇到了雷擊,繼而引發了火災。由于火勢較大,三大殿奉天殿、謹身殿、華蓋殿又連接為一體,三大殿都被大火焚毀。
以現在的科學目光來看,引發這次火災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沒有避雷針,加之明成祖時期的三大殿地面建筑全部由木材構成,容易起火。不過,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并不發達,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天譴”,是上天對朱棣擅奪皇位的報應。
于是,要求還都南京的呼聲開始高漲。朱棣頂住了各方的壓力,拒不遷都。三年之后,他病逝于第五次北征的路上,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修還是不修,明仁宗面臨國都選擇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洪熙皇帝。明仁宗的名聲不算顯赫,但縱觀其一生,這位以肥胖著稱的短命皇帝,絕不負“仁”字之名,這單從其對故宮的態度便能看出一二。
出于對“天譴”的恐懼和連年征戰對國庫的消耗,朱棣在他人生最后三年并沒有修復故宮。因此,在朱高熾即位時,故宮的主體建筑依舊是一堆廢墟。
此時擺在朱高熾面前的問題很明確,故宮還修嗎?這個問題從表面看是一個工程修復問題,背后卻隱藏著國都之爭,修故宮,意味著繼續定都北京,相反,則預示著皇帝將會還都南京。
故宮三大殿
雖然做皇帝是個新手,但是在朱棣北征期間,朱高熾一直以太子身份監國,因此他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經過考慮,朱高熾決定不修故宮,回鑾南京。朱高熾這樣做的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是他的身體原因。史載朱高熾有哮喘病,因此他對氣候非常敏感。
北京空氣非常干燥,這讓朱高熾非常不適應,回到南京之后,就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了。二是出于國計民生的考慮,自唐宋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就已經南移,到明朝時期,南方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遷都北京后,每年都需要從南方運來大量糧食、物資,來供給朝廷的開支。這一點正如朱高熾所說的,“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向仰,咸仰南京,斯亦吾之素心”。
明仁宗在還都的想法成熟后,便開始為回南京做準備。他先令駙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軍都督府,又令太監王桂和鄭和領官軍鎮守南京,還把太子朱瞻基派往南京,下令修葺南京宮殿。
最重要的一項準備,莫過于向天下宣布“朝廷將還都南京,將北平仍稱為行在,南京復為京師”。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正當朝廷為還都南京做準備時,鐵了心要回南京的明仁宗卻突然駕崩。
朱高熾駕崩后,即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想遵從父親的遺愿遷回舊都,但是南京頻繁的地震給這位新皇帝留下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
史載,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三十五次,北京地震五次。因此,南京密集的地震,使得明朝還都南京的工作被打斷,直到朱瞻基駕崩,首都仍在北京。
至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正式下詔以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至此明朝都城的問題終于解決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雖然對國都猶豫不決,但是開始著手對北京故宮進行修復。到正統六年-1441年,永樂朝被燒的三大殿才終于重建修補完畢,歷時大約有二十年。
自明英宗之后,故宮也時常遭遇火災,所幸火勢并不算大。
效仿項羽,李自成火燒紫禁城
明末,面對滿清八旗兵和農民起義軍的夾攻,崇禎皇帝縱然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力回天。看著北京城下黑壓壓的農民起義軍,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
“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后,很快便走進了故宮,看著眼前富麗堂皇的宮殿,李自成震驚了,他迫不及待地在皇宮搜刮財物、尋找美女,他的部將也對明朝舊官進行“清算”。
這使得他失去了中上層官僚的支持,此時,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會。
在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幫助下,清軍在一片石擊敗了李闖王的軍隊,掃清了問鼎中原的最后一個障礙。
一片石之戰敗退之后,李自成知道自己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便急匆匆在武英殿稱帝。在臨行前宰相牛金星說:當年西楚霸王入咸陽,離開的時候,火燒阿房宮,綿延三百里,何其壯哉?
大王不如效法西楚霸王,也燒掉紫禁城,一則樓臺亭閣不會遺留于人;二則不失霸王風范。李自成一聽有理,立馬派人燒了紫禁城,之后逃往西安。
這場火燒得非常大。據朝鮮《李朝實錄》載:“宮殿悉皆燒盡,惟武英殿巋然獨存,內外禁川石橋亦宛然無缺。燒屋之燕,蔽天而飛。”
現在的故宮以乾隆時期風格為主
清朝入關后,一改歷史上改朝換代之際后朝對前朝的宮殿采取焚燒、拆毀、廢棄的做法,對明朝皇帝建的紫禁城拿來就用。當然,有些是必須改的,如名稱,大明門就改叫大清門。有些可改可不改,也改了,如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帝,首要的大事就是修復李自成燒過的太和殿。順治帝歷時14年,將故宮中路建筑基本修復,并搶先把太和殿修復了。順治大婚的時候也是在保和殿,那時候叫位育宮,康熙早年也一直住在保和殿,直到乾清宮修好了,康熙才搬到乾清宮。
保和殿北門的漢白玉石雕刻丹陛石
康熙皇帝繼位后,修太和殿的任務也格外重。也許因為剛剛入住紫禁城的順治皇帝修復太和殿太過匆忙,僅僅過了20多年,康熙皇帝就得再修一次。10年之后,太和殿又被燒毀,康熙還得重建。
乾隆即位后的六十年間,對故宮進行了大規模增建和改建。寧壽宮也就是現在的珍寶館,都是乾隆時期修繕的。還有很多牌匾也都是乾隆時期改的。清前期,滿文牌匾都是對漢文的音譯,到了乾隆時期,很多改為了意譯,乾隆這是為了剔除滿語中的漢元素。
在乾隆以后,清朝皇帝對故宮基本都是小修小補,整體的格局,沒有大的變化。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雖然是明永樂時期定下的基本規模,但以乾隆時期的風格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