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中如來佛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畢竟《西游記》已經(jīng)成為我們80、90年代的童年回憶,現(xiàn)在《西游記》每年都會播出,即便這樣,觀眾卻還是看得津津有味,這應該算是一種獨特的魅力吧。
《西游記》如來佛祖應該是劇中身份上至高無上的存在,那么《西游記》中如來佛祖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西游記》中的如來
在明朝吳承恩先生的筆下寫成的《西游記》是經(jīng)過加工和點綴的,其實“如來佛”的塑造原身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
但經(jīng)過大乘佛教的神化,尤其是經(jīng)過《西游記》的戲說影響,“如來佛”身處靈鷲山大集會中,其傍不僅環(huán)繞著比丘、比丘尼,尚有無量無數(shù)的佛菩薩、天龍鬼神等。
當他欲雨大法雨、擊大法鼓、舉大法旗、燃大法炬、吹大法螺時,其眉間白毫放出一道光明。此光明遍照一切諸佛、一切有情乃至一萬八千佛國土。他有不可思議的變幻莫測的神變。他能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
而釋迦牟尼佛是真是存在的,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凈飯王。母親名摩訶耶。
是與迦毗羅衛(wèi)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jù)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jīng)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后,他尋訪隱棲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shù)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
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于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
經(jīng)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jīng)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后終于覺悟成道,時年35歲。
釋迦牟尼證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為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
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佛弟子。
這次說教,佛教稱為初轉 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
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 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后在他的故鄉(xiāng)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睺羅皈依了佛教。
所以,我們說本質(zhì)上他們是一個人,如來佛是在釋迦牟尼的基礎上加工和點綴而來的神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