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化養老院,他們的希望在哪里?
早上,作者去了四川南部一個縣的一家養老院,在該縣的一個商業區的樓上。養老院在建筑的三、四、兩層,包括屋頂、房地產購買和裝修,據說花費了1000多萬元,有170多張養老床位。裝飾效果真的很好,除了老年人住的房間像養老院,其他公共區域就像茶館、亭子、泉水叮咚,給人一種古董的感覺。
經過詢問,我意識到老板來自裝修。屋頂上的一條L形走廊花費了50多萬元,但從硬件裝修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老板是認真投資的。在川南的一個小城市,很難看到私人老板會投入這么多錢來裝飾公共區域。在養老行業,傳統的做法是在使用和改進的同時,有經營收入,然后逐步改善硬件環境。
那么,這樣一家投資1000多萬元的養老院,盈利能力如何呢?
據了解,養老院活力老人的最低收費標準是2780元,我估計殘疾老人超過3000點,因為是一個縣,收費很難有多高。即使按每月3000元計算,床位170張,年收入612萬元,但包括勞動力、食品、水電等費用,利潤250萬元也很好。從入住滿起,預計投資將在5年內收回。再加上從0到170的過程,大約需要3年的時間。這樣,投資將在8年內收回。
以上是作者樂觀的計算。如果悲觀的話,回收期會超過8年甚至10年。
毫無疑問,這是當前養老服務業的現狀:投資大、回收慢、利潤少。

那么,在一個不太富裕的縣城,像剛才提到的這樣的市場化養老院有希望嗎?
如果局限于目前的情況,我們自然會感到悲觀,但認識到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和老年人及其家庭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當然,包括養老金消費),未來的情況將逐年好轉。
幾個月前,他們與民政局領導人聊天。據他們估計,隨著1962年中國第二波生育高峰人口從2022年開始進入老年階段,中國的養老需求將在2026年井噴。因此,作為養老院的投資者和運營商,如果我們在2026年之前打好基礎,做好準備,2026年將迎來行業發展的真正黃金時期。
這種感覺在筆者與一位老人的交流中有所感受。
養老院的老人告訴我,他86歲了,是養老院里最健康的。他在當地縣政府退休,退休工資7000多元,收了2780元,錢根本用不完。除了對這里的硬件條件表示滿意外,他還對這里的食物表示不滿,說如果他不改善,他會去其他地方養老。
作者聯系了更多的老人,知道他除非離開這個縣,否則找不到更好的養老院。養老院的食物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吃飯本身就是一件很難調整的事情。但從與他的短暫交流中,我發現即使是一個小縣城,以有退休工資的人計算,也應該有上千人。這些人的退休工資從3000元到8000元不等。在一個縣,養老院的收費標準在5000元以內,應該有更準確的目標群體——目前養老院收費低的制約因素。一是養老院本身的服務水平無法支撐較高的收費。二是西部小縣城,養老消費觀念還是很滯后的,除非必須,否則不愿意離開家庭去養老院。
那么,市場化養老院的希望在哪里呢?它包含在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消費能力提高、養老理念進步、家庭成員逐漸無法在家照顧老年人、硬件條件和軟件服務不斷改善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