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和下西洋:為什么遺憾歷史上最大的航海壯舉結束?
15世紀的航海史引人注目。在東方,鄭和連續七次下西洋,極大地擴大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的聯系,促進了亞洲和非洲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加強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在西方,以達伽馬、哥倫布為代表的航海家致力于海洋探索和發展,發現了美國,實現了全球航行,開啟了地理發現時代,開啟了全球貿易和海外殖民事業,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
▲15世紀地理發現開啟了新時代的到來
同樣是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在規模、人數、支持等方面都要遠遠超越西方航海。
在規模上,鄭和下西洋船隊有200多艘船,最大的寶船長148米,寬60米;在人數上,總人數約為2.7萬人。除了鄭和等少數使官外,他們基本上都是士兵;在支持方面,鄭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成祖朱迪的全力支持。
▲鄭和船隊
另一方面,在西方,達伽馬只有4艘船,超過170人;哥倫布比達伽馬好一點,但只有3-17艘船,90-1500人,只有少量的個人甚至皇室支持。
然而,鄭和有很多優勢,從1405年到1433年,在過去的20年里,他七次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甚至到達了東非和紅海,但最終結束了。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相反,西方航海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啟了全球化的時代。從1405年到1422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擱置了近10年,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來,海上航行被反復提及,但沒有實施,最終完全終止。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遠洋航行遺憾的結束呢?

一、因“名”而起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航行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永樂是朱迪的年號。明朝的祖先朱迪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特殊的皇帝,因為他是唯一一個從諸侯王那里成功反抗的皇帝,這注定了朱迪的名字不對。
朱棣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給自己增添各種“光環”,以鞏固自己王位的正統性。
為此,他多次北征,擊敗北部游牧民族韃靼人,同時遷都北京,徹底消除了原建文帝殘余勢力的影響。
▲“靖難之戰”后,朱迪成功登上皇帝的位置
這一切都是朱迪為了宣揚皇位的合理性和正確性而取得巨大成就的迫切愿望,而海上航行也是朱迪寄予厚望的偉大事業之一。
正因為如此,鄭和下西洋注定要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和主要目的。事實上,早在宋元時期,由于國力雄厚,海外國家就經常派使臣前來朝見。后來,由于國內形勢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使臣之間的交流逐漸減少。
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宣威異域,重振宋元萬邦來朝的浩大局面,重建以大明為中心的秩序體系。
鄭和也沒有辜負朱迪的期望。七次西洋發生在永樂年間,成功建立了以大明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系,隨之而來的是快速增長的海外使者。
朱元璋時期,來朝見的海外使團有183次,到朱棣時期,增加到318次,其中許多海外國王甚至親自來朝拜學習。
▲渤泥(今文萊)國王親自前來朝拜,不幸病逝,朱棣將其埋葬在金陵(南京)
不僅如此,鄭和還多次以宗主國的身份調解了許多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用暴力手段,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給海外國家帶來了強烈的沖擊,顯示了明朝強大的綜合國力。
毫無疑問,朝貢貿易體系已成為16世紀國際三大秩序體系之一,大大提高了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力,實現了朱迪的目標。

二、逆勢而行的官方航海
只有“名字”是沒有用的,但也必須是合理的,沒有人愿意做虧損的生意,更不用說作為一個巨大帝國的舵手,朱迪絕不是一個只知道失敗者的主人。
海洋一直是巨大財富的代名詞,海洋貿易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宋元時期證明了這一點。南宋位于一個角落,但在金蒙古的連續打擊下,它已經持續了150多年,這對外貿易的巨大利潤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末大量富裕海商的出現也說明了海洋貿易的暴利,比如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省的鄭成功。他出生在鄭的海商,作為海商積累了大量財富,支持了一支龐大的武裝隊伍。
▲鄭成功對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現在,輪到朱迪享受這個肥美的“蛋糕”了。鄭和下西洋經過30多個國家。每次他去任何地方,他都會與當地領導人進行交易,用大明特產的精美瓷器、絲綢和貨幣換取當地特產,如犀牛角、香料、顏料和珍稀動物。
這些海外特產帶回中國后,迅速流入皇室貴族手中,讓他們肆意享受。
除此之外,最大的財富來源是朝貢貿易。在鄭和下西洋如此龐大的艦隊的主持下,開辟了大量的安全路線。許多海外使臣千里迢迢來到明朝,攜帶大量的特殊材料與明朝進行交換和貿易。
為了獨享這些財富,朱迪重新設立了朱元璋時期廢除的市造船部門,規定所有外貿交易必須通過市造船部門進行,并實施嚴格的“海禁”政策,杜絕所有私人海外貿易。
▲明代繁華的城市造船司港口
明初的“海禁”非常嚴格。洪武年間,明確規定“片板不允許下海”。任何私下進行海外貿易的人都經常被判處死刑。朱迪甚至下令將所有私人海船改為不適合海外航行的平頭船。
通過各種手段,明朝以壟斷的方式牢牢控制著朝廷或皇室手中的海外貿易,大量財富不斷流向皇室。
然而,壟斷的官方貿易實際上與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完全相反。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幾十年的穩定,明代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官方手工業逐漸衰落,民營手工業迅速崛起。紡織、冶鐵、瓷器等領域甚至出現了大型民營車間。
▲明代商業手工業的繁榮導致了商業集鎮的出現
商品經濟非常活躍,資本主義甚至在明末誕生。隨之而來的是擴大海外市場的愿望和國內市場對海外產品的巨大需求,而官方控制下的海外貿易不能滿足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象私人海外貿易集團與官方之間的矛盾有多激烈。事實上,私人海外貿易集團與明代官方之間的矛盾有著悠久的歷史。宋元以來延續下去的私人海外貿易并沒有因朝代替代而全部消失。
相反,他們活躍在海上,有時成為商人,有時成為海盜,鄭和經常有很多士兵陪同,裝備了大量的火器,部分原因是打擊這部分海盜,開辟安全路線。
▲鄭和船上有大量的火炮
此外,遠洋航行的巨大成本也使明朝難以承受。據記載,鄭和下西洋前幾次花費了600多萬白銀。根據當時的價格,相當于2400萬石米,接近明朝的總財政收入。
在這一趨勢和私營海外貿易集團背后的政治集團的共同努力下,官方壟斷的海外貿易最終被摧毀。

三、后悔結束
鄭和下西洋的一切,無論是出于政治目的還是經濟目的,都是建立在明朝強大的綜合國力上的。正是因為明朝帝國的衰落,最終的遺憾才結束。
鄭和下西洋之初,明朝成立已有30多年,經過這么多年的修養生息,明朝的整體政治形勢十分穩定。
▲明北邊境長城分布示意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北擊蒙元殘余勢力,徹底擊敗蒙元殘余勢力。朱迪時期,韃靼和瓦拉相繼出現在北方。為了消除北方邊境的威脅,朱迪在北方長城外阻止了北方游牧勢力。
可以說,從洪武到永樂近60年,明朝除了“靖難之戰”外,政治形勢穩定,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足夠的發展進步,綜合國力穩步提升,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然而,這一切在永樂后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朱迪時期,先后開展了南征北戰、遷都建陵、武當山、南京大報恩寺、遠洋航行、大運河開挖等八項工程,造價巨大,給人民和朝廷帶來了巨大負擔,國力日益下降。
▲南京大報恩寺
此后,雖然“仁宣之治”短暫恢復國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也在1430年進行了最后一次遠航。
后來“土木堡之變”明軍被瓦拉大敗,明英宗被俘,徹底揭示了明軍的蕭條,大大增強了游牧民族的野心。
▲土木堡之戰,明軍大敗瓦拉之手
此后,這些游牧民族變得越來越猖獗,他們的掠奪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生存。在北方戰略后,預防入侵已成為明朝的重點。為了應對北方的軍事威脅,明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材料來加強北方的駐扎,財政壓力比以前更大,不得不努力節省支出來支付軍事費用。
此外,明朝陷入金融危機、流民暴動、中央政治集團、無心理政治等因素,導致明朝國力急劇下降,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支持海洋航行,鄭和下西洋只能后悔結束。
當然,除了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綜合國力大幅下降外,鄭和的死亡和主政集團的反對也是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