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報記者在地下700米體驗煤礦工熱心跳
煤礦小巷連接著兩個世界:一個井,充滿色彩;一個地下,黑暗和潮濕。煤礦工人的生活軌跡更像是一條狹窄的通道,連接著兩種生活:一個地面,一個地面;一個明亮,一個黑暗。
每個礦工背后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里面有淚水、歡笑、喜悅和悲傷。他們每天深入漆黑的地下,連續幾個小時進行高強度的作業;他們犧牲了享受光明的權利,卻為成千上萬的家庭點燃了夜晚的燈光。
大河日報大河客戶記者呂高見習記者李帥文記者趙龍飛攝影
核心提示!黑塵堆積在身上,刻在臉上,挖出滾燙的熱情,灑滿了人間的光芒…一首《礦工之歌》唱出了無數煤礦工人的艱辛和心聲。
“礦燈、安全帽、防水鞋、自救器……”這是煤礦工人下井的必備品。進入直線距離700多米深的地下,需要穿過10多里狹長潮濕的曲線巷道,在地下工作8小時。在到達目的地之前,需要乘坐多輛纜車。
一線煤礦經常覆蓋著厚厚的煤灰;挖掘現場,打破一點堅硬的巖層,平均每天推進9米。盡管數百米的地下工作非常困難,但他們仍然熱愛這個職業。8月底,《大河日報》記者分為兩種方式,記錄不同工種煤礦工人的真實工作和生活。
安檢準備
換工作服,甚至換內衣
8月30日,平頂山,中雨。
凌晨4點,北方的天空逐漸變白,遠處的一座礦山冒著煙。當城市里很多人還在睡覺的時候,礦工們的工作和生活早就開始了。
平煤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礦,偶爾有一列運煤火車經過大門。礦工們來來往往匆匆忙忙。有的剛下班升井,有的趕著上班,在雨中穿梭?!洞蠛尤請蟆酚浾咭宦犯S綜采一隊采訪,主要負責地下采煤。據了解,早期礦工只檢查機械設備和地下安全。為了更真實地記錄他們,記者不得不跟隨下一個團隊。
上午10點,綜采隊。在一層一層的房間里,近20名礦工聚集在這里,上班前正在召開安全例會。據團隊書記張建文介紹,他們每天下井前都會舉行這樣的例會。
隨后,礦工們來到員工餐廳吃飯,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烹飪和主食。記者注意到,大多數礦工喜歡吃燉面條,一大盆燉面條只需8元,既實惠又方便。
晚飯后,礦工們開始換衣服,穿著藍色工作服,礦燈、安全帽、防水鞋、自救器等。記者和礦工一樣,包括內衣在內的衣服也應該換成棉質工作服,甚至手表和項鏈也不允許穿。不僅因為地下臟,還因為防止個人衣物摩擦產生靜電,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礦工全副武裝后,他們聚集在一起,各自打卡后,接受入井前的安全檢查。
“全身都要摸,除了規定的物品,其他物品都不允許攜帶?!睋F場檢查的一位師傅說,頭頂有攝像頭監控,直接連接到集團,礦工在工作中很有意識。
下井作業
坐纜車往返需要3個小時。
井口是一排排架空成人纜車來回循環。礦工們通常被稱為“猴車”。人們像猴子一樣坐在上面。
纜車離地大約半米遠。記者坐在其中一輛纜車上。一開始,他搖晃得很厲害,雙手緊緊地握著,擔心自己會從上面摔下來。沿著陡峭的小巷向前行駛。雖然速度不是很快,每隔20或30米就有熒光燈,但小巷仍然昏暗潮濕。偶爾,你可以看到老鼠經過。
記者注意到,許多礦工下班回來時都覆蓋著煤灰,工作服上的反射條特別引人注目。一些礦工手里拿著一本書,利用安全帽上的礦燈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每次乘坐纜車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到達車站都會有語音提醒,以防止礦工通過車站。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垃圾箱,一些礦工拿著掃帚和編織袋坐在纜車上清潔。
坐纜車后,再走幾公里。經過幾扇封閉的門后,里面的溫度瞬間升高。過了一會兒,記者汗流浹背,工作服緊緊地貼在身上。沿途懸掛著許多引人注目的安全標語,巷道兩側有許多瓦斯檢查記錄牌,上面清楚地記錄著溫度、瓦斯等數據。在任何地方,陪同記者采訪的技術人員王勇勇都會上前仔細檢查。此外,巷道內的墻壁上還有許多瓦斯孔,據礦工介紹,這些孔一般深約100米,“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
“路上要轉五輛纜車,中間要走路,往返三個小時才能到達。”據礦工介紹,除了工作幾個小時,他們每天在路上下井的時間更多。
巷道掘進
使用先進設備,平均每天向前推進9米

中午12點10分,《大河日報》的另一名記者跟隨掘進隊的礦工到達了700多米深的地下掘進面。這是一條正在挖掘的小巷,從上個月10日起,他們開始了小巷。
剛走進掘進巷道,記者就覺得這條巷道比沿途的巷道特別寬敞。頂部高3.1米,寬4.85米。為了防止頂部巖石脫落,整條巷道由u形鋼支架支撐,上面有一層由粗鋼絲制成的鋼網。巷道中間有一條寬約兩米的運輸帶,可以將破碎的石塊和煤塊運輸到地面上。
巷道掘進的前端是一臺58噸重的掘進機,前面是一個巨大的炮頭,上面覆蓋著合金制成的截齒,用來挖掘夾雜著煤層的巖壁。炮頭下面是一個厚重的鏟板,兩側有一個巨大的金屬輪,可以將破碎的巖石和煤轉移到掘進機下面的運輸帶上。一名礦工在現場告訴記者,這臺挖掘機平均每天可以向前挖8米到9米,這是一種先進的設備。
下午1點,做好各項安全檢查后,開始挖掘。隨著挖掘機的啟動,巷道前方突然彌漫著煤塵。
一名礦工坐在掘進機的最高部分。他是一名觀山工,負責指揮掘進機的掘進方向。根據觀山工的指揮,旁邊駕駛座上的司機掏空巖壁上部的巖石后,負責組裝鋼支架的礦工將立即抬起組裝好的u型鋼支架,并將其運送到剛剛掏空的巖壁上,并將其支撐在掏空的巖壁上。隨后,掘進機會慢慢掏空巖壁下部,組裝人員也會隨著進度固定剛支撐的u形支架。就這樣,掘進約50厘米,固定了u形支架,隧道越來越深。
記者跟隨礦工運輸材料,試圖幫助運輸未組裝的鋼支架,但剛剛舉起,沉重的鋼壓在手臂上突然失去了力量。據一名運輸礦工說,這些鋼,一個重量超過170金,四個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鋼支架。
采煤現場
地下溫度較高,礦工仍堅守崗位
一個半小時后,中午12點多,《大河日報》記者跟隨采煤礦工,走過狹窄的小巷和鋪在地上的軌道,到達了收集面一線作業現場附近。在我走近之前,我聽到了一聲刺耳的機器轟鳴聲。
越往里走,越難走。其實不叫路。有些地方只能讓一個人側身通過,更難走的地方要彎腰低頭才能慢慢通過。有時候如果不注意,頭頂上的頭盔會碰到巷子上方的巖石,發出“叮當”的聲音。
在最深的一線采煤現場,許多礦工正在工作。他們是以前的團隊,還沒有下班。該團隊指揮采煤機礦工王俊波手持遙控器,指揮機器運行。不到5分鐘,巷道墻上就挖出了一個長方形的洞,煤塊不斷滾落,直接進入運輸機。
“控制采煤機最重要的是讓它聽話。除了掌握高度外,記住不要切割煤頂部或底部的巖石。王俊波指著作業區的煤堆說,切割高,不安全;如果切割低,巖石與煤混合,煤炭質量差,影響后續銷售價格。他介紹說,采煤機在巷道里不停地來回移動,一刀下來就能拿到60厘米寬的煤塊。采煤機上有水管,不停地往采煤機滾筒上灑水降塵。
據了解,挖掘后可以采煤,采煤前應安裝運輸機和支架。20多人三班倒,有時大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來改進電力、運輸系統、管道等。只有在所有的氣體和其他設備都達到標準后,才能采煤。
班長李順生透露,地下是男人的天堂。因為下面的溫度太高,很多人喜歡赤手空拳工作。如果有無盡的工作,礦友會上前幫忙,整天和鐵家伙打交道,小碰撞時有發生?!暗踩仨毞旁诘谝晃??!彼f。
人物講述
三代礦山玩58噸掘進機
下午1點,在掘進面的巷道里,記者看到郭石磊剛從掘進機下鉆出來,負責掘進機的維修。他不僅是一個能玩58噸掘進機的90后,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礦三代。這時,他剛剛修復了掘進機底部滾動托輪上的一個小問題,汗水和煤灰完全掩蓋了他24歲的真實年齡。因為他還有工作要做,所以面試必須等到他完成工作回到地面。
隨后,在地上的一間辦公室里,剛洗完澡,一身白凈的郭石磊出現在記者面前。他出生于1993年,家鄉在商丘。2011年3月,他來礦上工作,剛開始只是一名普通的掘進工,每天都像其他掘進工一樣,做著運輸、掘進的工作。2015年下半年,單位培養年輕人才時,他入選,現成為掘進機維修人員?!拔覡敔斒嵌V的礦工,也是礦上的第一批礦工?,F在我和爸爸、叔叔、叔叔都在二礦工作,我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礦三代。郭石磊自豪地說。
“我現在的日常工作是對掘進機進行維修,我已經掌握了很多關于掘進機的維修技巧?!罢f到工作,郭石磊高高興興地說,雖然掘進機是一個“愚蠢的大”,但真的想打開,只要有人幫忙或很容易組裝,畢竟,整個掘進機重58噸,一條拆卸的履帶有78噸。現在他每天比生產工人早起,早上5點多點名,然后吃飯,換衣服下井維護挖掘機,有時時時時間緊,他會直接帶早餐下井。如今,在維修掘進機時,爬、躺、鉆已成為他的家常便飯,他可以通過聽掘進機運行的聲音來判斷其存在的小問題。
談到近年來的工作經驗,郭石磊尷尬地說,當他第一次工作時,他覺得礦工是一個底層工人,沒有臉,不好意思告訴同學和朋友他是礦工。直到后來,當他真正了解了現代礦工的工作環境時,他才覺得他以前的想法很荒謬?!蔽艺J為成為一名礦工很好,但我有點累了。”
技術更新
現在有了掘進機,不僅效率高,而且節省了礦工的體力
46歲的吳東宇是一名支架工,也是礦山采煤明星。他在一線采煤工作了20多年,經歷了三次改革。談到變化,他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更安全了,工作也更容易了?!?。
“獻出你的一生,獻出你的兒子?!彼腴_玩笑地說,他的兒子在另一個團隊工作。雖然他們都在地下工作,但他們很少見面。有時他們在纜車上相遇,雙方只能打招呼,大喊大叫。
在接受地下掘進采訪時,記者還見到了在掘進隊工作了26年的彭隊長。彭隊長告訴記者,在他26年的礦工生涯中,他見證了掘進工作的逐步改進。“從最早的射擊、手動裝載,到后來用耙斗機裝載,到今天的掘進機,掘進工作確實比以前好多了。”
彭隊長說:“當我們第一次使用火藥時,我們不僅要做大量的安全工作,防止瓦斯爆炸,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我們每天最多可以挖兩三米?!薄,F在有了掘進機,就完全不同了。掘進機可以挖掘巖層,并通過皮帶直接將破碎的巖石和煤塊運輸到地面。平均每天可向前挖掘8米至9米,不僅效率高,而且節省了大量體力。
為了安全起見,在下井前,礦方一再告訴記者禁止攜帶任何電子設備。因此,面對地下礦工生活的艱辛和許多感人的畫面,記者未能通過鏡頭逐一記錄下來。然而,礦工的安全是每個人努力工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