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問你有沒有名氣,怎么回答?陳黃的回答堪稱教科書
文|吳清淺
名字對成年人來說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詞。如果有一天領導突然問你是否有名氣,你會怎么回答?如果簡單地說沒有,可能沒有人會相信,如果找到很多理由,也許這個奇怪的答案也會讓人們懷疑;如果有,如何讓人們相信甚至欽佩是說話藝術甚至生活哲學。也許這里沒有標準的答案,但電視連續劇《天下長河》陳黃的回答令人驚嘆,堪稱教科書級別,不僅說服了金輔,也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嘆不已。
當陳黃和金輔一直沿著黃河測量時,面對開闊的黃河兩岸,金輔問陳黃他一直想問的問題——我一直想問你,你真的不想成名嗎?我們出來兩個月了,也走了一萬多里,你才大如海。但是如果你跟著我治河,那最多就是一個工作人員;如果你獲得了名譽,皇帝會再次欣賞你,那么未來是無限的。每個人都有名氣。如果你想說你沒有,我有點不相信。
陳黃并沒有故意回避或隱瞞任何事情,而是打開了心扉——你認為我成為一名官員有多好,正如皇帝所說,我不知道一天會犯多少禁忌。
怎么說呢,他們也在一起吃了兩個月的飯。此外,陳黃曾兩次不聽勸阻,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給自己提建議。這兩次建議顯示了他的性格——陳黃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而是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否則他不會冒著生命危險救自己兩次。更何況人家跟著自己在黃河邊吃苦了兩個月,于恩、情、理都應該告訴別人幾句經歷,讓他們借鑒。于是金輔說:“我在官場多年,有資格說幾句話?!?。你進了官場,高人一等,吃喝享樂自然不愁?;烊兆右埠苋菀?,無非是壓榨部屬,賄賂老板。
金輔所說的是當時的官場現實,比如索額圖,就是混日子壓榨部屬,而王光裕、金文祥,包括陳黃后來提到的探花朋友徐乾學之流,就是賄賂老板。而且這樣的人還挺多的。正是因為比例太大,康熙才特別欣賞危言危行、全心全意治河的陳黃。他還感嘆“會當官的人太多,會做事的人太少”。拿到怕犯罪自殺的前河道總督王光裕寫的厚厚的腐敗賬本后,雖然反腐心強,但鑒于三藩不平,就是用人的時候。他不是大明的朱元璋,沒有那種殘忍和勇氣,敢于發現一個貪官殺了一個,不怕貪官造反。
明珠和高士奇的一代比混日子的官員好一點。他們吃喝玩樂。他們經常以皇帝的喜好為標準,不問是非,只問財富。只要皇帝想做什么,即使他們偏離了道德,他們也會盲目地附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贏得君主的心,成為法庭上的常青樹。
從陳黃的性格來看,這兩種官員都不可能是他想成為的官員。他想成為的應該是像金輔這樣的官員。他只問是非,不問個人財富和榮辱,當官的心很強。如果沒有遇到金輔,陳黃可能會繼續參加徐乾高中和自己失敗后的科學考試。這就是為什么陳黃回到金輔的功名之心回答“你要說我沒有功名之念,我可能早就去當和尚、道士了。說實話,我還有一顆功名之心,而且很大。看到朋友考上了探花,我嫉妒得要命?!?/p>
但是人總會變。當他用金輔沿岸測量黃河時,他的視野越來越開闊,他的思想也越來越開闊,他的模式也越來越大。陳黃對自己的變化和變化后的自己說:“但到了這里,我的想法就不一樣了。我會問自己,我的名字是什么?我要走哪條路過這一生?看看這條河。當地有一個傳說,大峽谷是大禹用斧頭治水劈開的。大禹可能不是神,也可能是部落,也可能是千千治河的人。為了劈開這條河,他們團結一致,用盡了一生的力氣,所以幾千年后,人們還記得他們。
從大禹、李冰到前明的潘季馴,無論他們是官員還是皇帝,后人都不在乎他們的身份。每個人都只記得他們的名字和這條河在一起。我想成為像他們這樣的人。你有野心嗎?不管他是滿族皇帝還是漢族皇帝,只要他說話算話,讓我治河一輩子,我都會磕頭。在這一生中,我必須讓黃河安瀾,證明我們不亞于古人?!?/p>
行萬里路后,陳黃不再是那個為當官考功名的人,也不再是那個可能沒有認真考慮考上后要當什么官的人。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格決定,如果他真的贏得了科舉考試,他絕對不可能成為金輔所說的吃喝玩樂的官員或混日子的官員,而是康熙所說的能做事的官員,但他必須在一天內犯很多禁忌。這樣的官員很快就會在官場上混在一起,從被解雇到被冤枉。與其這樣,不如安心協助靳輔治河。
我出生在黃河洪水中,從小就見過太多的人類悲劇,因為洪水流離失所,甚至家庭毀滅。我的愿望一直是治理河流,治愈黃河,這樣沿海人民就不再遭受黃河洪水的痛苦。這個愿望有時甚至比被錄取的名聲更強烈。既然不適合當官,碰巧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金輔,皇帝因為治河才欣賞自己,為什么不借此機會施展才華呢?如果你真的繼續沉浸在科學考試中,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通過考試。即使你通過了考試,你也可能不會安排他治河。黃河自清軍入關以來沒有大修,決堤泛流迫在眉睫。沿河人民迫不及待。既然他們現在有機會幫助人們擺脫洪水,讓自己成為像大禹和李冰這樣的人,為什么要等待?人民和子孫后代的記憶停留在你對他們的好意上,而不是你成為了一名官員,你的官員有多大,為什么要堅持官銜的虛名。
“從大禹、李冰到明朝的潘季馴,無論他們是官員還是皇帝,后人都不在乎他們的身份。我們只記得他們的名字和這條河在一起。我想成為像他們這樣的人……”這種理解和模式,如此雄心勃勃,確實有這樣的才能和能力,這個名聲的答案怎么能不令人信服和嘆息呢。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名聲提升到這樣的境界。陳黃的格局注定與好朋友、好兄弟徐乾學、高士奇有很大的不同。歸根結底,徐和高更關心自己的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他們的名利是當官。一個曾經賄賂過兩位宰相,另一個為未來奉承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圍繞著一個有利的詞。是非曲直并不重要。最后,當一個好兄弟陷入困境,考驗兄弟之間的友誼時,他在利益面前失敗是正常的。他拒絕為他的兄弟求情,因為他害怕冒犯皇帝和同事,毀掉他賺來的財富和榮耀,甚至失去他的生命。而陳黃則與他們相反,是民為本,君為輕,為民利益不惜得罪重臣甚至君主,最終被幽禁而死。
但陳黃的選擇和努力也幫助了他,讓他的名字和黃河一起被世界記住,世界不在乎他是否有官方職位,只記得他一生致力于治理河流的偉大事業,這樣他們就不會受到洪水的干擾。
陳黃對功名的回答充滿了真誠和豁達,無論什么版本的功名回答,有這兩個答案都是令人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