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土特產”乘風出海之路更加順暢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央視新聞:隨著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升級和惠農政策的不斷增加,農村“土特產”正乘風出海走向世界,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在3000平方米的土特產區,記者看到了許多優質土特產,王守義十三香等產品暢銷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西峽縣蘑菇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最大的蘑菇出口縣。
春季是核桃、棗、花生等產品的出口集中期。
此外,自由貿易區的服務班還梳理了語言、時差、包裝等出口清關涉及的許多關鍵問題,建立了統一的大數據交易平臺,促進了信息、資本、人才等因素的有效連接。即使在春節期間,服務班也沒有休息一天。從原產地到銷售地點都有跟蹤員,使“當地產品”乘風出海的道路更加順暢。

福鼎:深耕“土特產”,打造大產業
春天很好,農業也很忙。在福鼎玉山島30畝的農田里,種植者王敬財駕駛農機來回耕地,準備播種玉米。王敬財說:“原來這是一片廢棄的土地。經過振興,它已成為一片‘增收土地’,同時也延伸了一條循環種植和養殖鏈。”。
玉山島作為一個“養羊鎮”,資源豐富,氣候和地形良好,非常適合養羊。從小在玉山島長大的王靜才養羊賣羊,做了足夠的“羊經濟”。如何種植玉米,研究“種植經典”?
“過去,村民們摘完玉米后,把葉子和稻草扔掉了。我們想知道我們是否可以用它來喂羊。”王靜才動了想法,開始思考可行性。最后,他將秸稈粉碎成綠色儲存飼料,喂養山羊,然后將山羊產生的糞便發酵成有機肥,施入農田,這不僅“變廢為寶”,而且促進了農牧業的融合。
王敬財說:“按照政策,今年我們在管陽鎮茶陽村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準備用羊糞施肥,打造綠色生態茶園。”。
福鼎農業農村局畜牧站站長尹朝棉介紹,為了發展新的種植養殖模式,福鼎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持力度,積極推進重點鄉鎮“玉米種植-山羊養殖-羊糞施肥種茶”等循環生態農業。預計到2025年,山羊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率將達到95%以上。
福鼎作為“世界白茶發源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中國梔子城”、“中國壇紫菜之鄉”,深入培育特色產業,打磨“金招牌”,加強山羊、四季柚、檳榔芋、梔子、黃椒、蠶豆等特色農產品開發,做好“土特產”工作。
隨著天氣變暖,關陽鎮七浦村村民張景峰認真做好了80畝黃椒育苗工作,確保及時移植。據報道,福鼎黃椒具有高辣但不傷胃、美味長舌尖、停止食用不辣的特點,是福鼎眾多食品的經典調味品。今年,在支持農民種植的基礎上,福鼎繼續收集福鼎黃椒種質資源,促進“中國黃椒之鄉”等品牌認證。
在店下鎮,一萬畝蠶豆迎來了結果期,豆莢逐漸生長在莖上。為了種植自己的200多畝蠶豆,種植大戶吳正生專門采用低溫春化、育苗移栽、施用新肥料、降解地膜覆蓋等新技術,促進蠶豆產量和收入的增加。”在科技的幫助下,我相信會有一個好的收獲。”
蠶豆收獲后,是種糧的時候了。福鼎沿海稻區廣泛推廣“早稻” 晚稻 蠶豆“三季種植模式,通過蠶豆與水稻或甘薯、土豆、玉米輪作,為市場提供足夠的糧食和高蛋白蔬菜。
福鼎特色產業“全面開花”,嗅到商機的企業紛紛行動,撬動農產品加工市場。
在管陽鎮,福建新鳳縣食品有限公司、綠色農業專業合作社、湯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成功登陸種植基地,引進檳榔芋頭蔬菜加工廠、生料加工、蒸炸車間、分級包裝、冷藏保鮮、檢驗、倉儲物流,檳榔芋頭年加工1萬噸以上。”我們還將繼續擴大產業鏈。”福建新鳳縣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福鼎立足農業,跳出農業,加快一產“接二連三”:支持檳榔芋頭和蠶豆開發預制蔬菜產品;培育和支持梔子干果和花卉生產龍頭企業,引進梔子中藥飲片企業,提高梔子產品附加值,同時促進森林保健、特色經濟林等森林相關產業的發展。不斷探索更多農業可能性,通過生產、銷售、農業文化旅游一體化,努力打造“山海一體化農村振興示范縣”。(記者單志強通訊員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