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怎么消失的?專家:挖這兩座墓的真相大白
說到中國古代的書法家,東晉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名人——“書圣”王羲之。其代表作《蘭亭序》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受到后人的贊譽。然而,不僅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已經成為一個小謎。
王羲之是瑯琊人(今山東臨沂)。進入仕途后,他成為了右將軍和會稽內史。因此,他被稱為王右軍。王羲之博采眾長,創造了燕美流便的書風,給人一種靜美的感覺。令人驚訝的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蘭亭序是最好的證明。
事實上,王羲之寫《蘭亭序》是一部偶然的作品。據報道,東晉有一個特殊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都要在河邊聚會,一方面增進友誼,另一方面消除災難。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次戶外旅行。結果,謝安、孫綽等40多名社會名人熟悉了這一點。人才和美女喝酒寫詩。他們很高興。喝了三輪酒后,人們的詩興盛起來,紛紛寫詩。后來,有人建議將今天寫的37首詩匯編成一本書,所以他們一致力于推動王羲之寫一首《蘭亭序》。
王羲之也不謙虛。他鋪了一張紙。324字的《蘭亭序》一氣呵成。第二天,王羲之醒來后,又來抄了一遍,卻發現無論怎么寫,都無法超越昨天草稿的“高度”。沒有什么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姿勢和美感。宋代書法家米菲稱贊地說了九個字:這真是世界上第一本書。
而王羲之自知這是自己的巔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于是把他當作傳家寶,送給兒子王獻之。
八年后,王羲之死后,《蘭亭序》不知怎么過,從兒子手中“輾轉”到姐夫習曇手中。據悉,習縣死后,他甚至把《蘭亭序》作為殉葬品帶進了自己的墳墓。
就這樣,《蘭亭序》暫時“消失”了。與此同時,王羲之的其他墨寶也經歷了三次災難。
首先,讓我們看看第一場災難。原來,東晉末年,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他利用自己的權力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真跡。后來,桓玄試圖篡奪王位。在逃跑的路上,他摧毀了王羲之所有的書法作品。可以說,王羲之的真跡已經損失了大部分。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場災難。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級愛好者——梁武帝小燕。據史書記載,梁武帝收集了787卷老王的墨寶。
梁武帝還讓人們把王羲之的話編成“千字文”。然而,梁武帝的所有努力都被他的后代摧毀了。公元544年,西魏圍城,南梁梁元帝開城投降。投降前,梁元帝認為肥水不會流入外人的田野,直接縱火燒毀了梁武帝收藏的王羲之所有書法。
王羲之留在世界上的真跡屈指可數,經過這兩次投江焚火的生死劫。

第三,讓我們來看看第三場災難。據報道,在北宋時期,王羲之的大量墨寶也被收集在宮中。然而,隨著北宋靖康的困難,宋徽宗和宋欽宗在宮中的大量珍稀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大量墨寶,都被金軍帶走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幾乎沒有王羲之的真跡。
當王羲之的墨寶越來越稀少,越來越成為珍寶收藏時,在地下沉睡了200年的《蘭亭序》再次出現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就是說,南北朝時期,士兵們偷了西曇墓,偷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王羲之的墨寶。盜墓事件發生后,所有這些盜竊行為都被政府沒收,秘密不示人。公元565年,陳國之主陳伯茂獲得了《蘭亭序》。然而,三年后,陳伯茂死于宮廷政變,被叔叔陳旭殺害后,《蘭亭序》再次消失。
唐太宗時期,他非常熱衷于書法,當時市場上王羲之的真跡并不多。一方面,唐太宗重金尋找真跡,重金下共有2290卷,并在每一個書法真跡上印上了“貞觀”小印。另一方面,經過多方努力,他發現《蘭亭序》掌握在一位智永和尚手中。他多次要求失敗,于是派人從智永和尚的弟子辯護中騙來了《蘭亭序》的真跡。
正是在這一時期,《蘭亭序》中出現了多個抄本,其中以馮承素神龍本為首,質量最高。現藏在故宮博物院。
唐太宗生前遺詔要求死后頭枕“蘭亭序”,即所謂“生則同榻死則同穴”。后來,唐太宗命令兒子唐高宗將蘭亭序放在自己的腦袋下,陪他下葬。
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23年5月26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風殿,年五十三”。同年8月18日,他被埋葬在生前建造的陵墓昭陵。
300年后,唐末五代風暴再次出現,軍閥溫濤在陜西關中北部做了一件令人發指的事情——盜掘關中十八帝陵。《蘭亭序》真跡之謎再次傳播。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首先,有人認為《蘭亭序》的真跡并沒有埋在唐太宗的墓中,因為《蘭亭序》的名字并沒有出現在溫韜的盜墓筆記中。《蘭亭序》的真跡其實是唐高宗自己隱藏的,后來被安置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與此同時,據乾陵周圍的人說,《蘭亭序》的真跡后來是武則天收獲的,武則天是真的把《蘭亭序》帶進乾陵還是傳給后代還不得而知。
第二,有人認為溫韜偷了昭陵,發現了《蘭亭序》,私下藏了起來。于是“陶悉取之,隨傳人間”,從此《蘭亭序》的真跡流落民間。
第三,有人認為溫韜盜掘匆匆忙忙,沒有全面仔細清理,所以真跡很可能還在墓室的秘密之處。
簡而言之,蘭亭序的真實故事仍然是一個謎。一些專家認為,只有當時機成熟并正式探索昭陵和乾陵時,真相才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