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元跌至20年新低,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日元匯率最近更引人注目。
4月20日,日元對美元匯率盤中跌至129.43,創下2002年4月以來的新低。
橫向比較,情況更明顯。
盡管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多變,俄烏戰爭風險突出,但歐元僅下跌4.02%,英鎊下跌3.47%。
最搞笑的是,就連被制裁的俄羅斯,盧布的匯率也回到了俄烏戰爭前的水平。
只有日元,一口氣跌了12.4%!
不知道,還以為日本參戰了。
當然,這是個笑話。
然而,被稱為避險貨幣的日元突然暴跌,背后一定有原因。
讓我們今天分析一下日本和日元。
在了解日元暴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它為什么是避險貨幣。
2008年次貸危機后,日元的避險功能得到了突出體現。
在這方面,市場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找到了很多理由,如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以及巨大的經常項目和金融項目順差,等等。
但貨幣作為主權的象征,不可能屬于政治侏儒。
所以這些原因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到本質層面。
由于避險屬性不是來自貨幣本身和內在價值,因此只能來自流通領域。
事實就是這樣。
日元的避險特征是交易的結果。
1991年日本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后,經濟陷入衰退。
為了挽救經濟,日本央行不斷降息以刺激經濟,但經濟并沒有改善。
1999年2月,日本央行被迫實施零利率政策,4月首次公開宣布“維持零利率政策,直到通貨緊縮擔憂消失”。到目前為止,日本正式進入了零利率政策時代。
然而,從那以后,日本經濟仍然失去了繁榮。
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央行實施了兩輪量化寬松操作,以增加刺激。
在零利率和數量寬度政策的推動下,日本為市場提供了大量低息貨幣。
在套利動機的推動下,投資者開始借入大量低息日元,然后將其兌換成其他生息貨幣進行投資。
然而,當風險事件發生時,投資者將退出投資,以換取日元。這些交換聚集在一起,促進了日元的升值。
因此,日元的避險特征出現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事情發生得越來越多,人們認為這種交易引起的日元升值是理所當然的,誤以為日元真的有避險屬性。
想當然,殺人。
當交易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果你堅持日元的避險特征,你將遭受巨大損失。
交易環境有什么變化?
一是日美利差的變化。
庚子年是2020年多事之年。今年3月9日,在原油和新冠肺炎雙料的沖擊下,全球資本市場大幅崩盤。
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個貸款人,美國在短短兩周后的3月23日出臺了無限量的量化寬松政策,其效率遠高于次貸危機期間的應對。
在全球央行的水聲中,金融危機很快就過去了,但所有國家的利率都被推到了0。
日本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利差消失了。
既然套利空間消失了,套利平倉自然就消失了。
因此,當俄烏戰爭的風險事件突然爆發時,日元避險交易的意義就消失了。
俄烏戰爭爆發時,垂直線處。
正常K線是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紫線是美元指數。
日元匯率K線下跌意味著日元升值;美元指數上漲意味著美元升值。
更糟糕的是,美國3月份又開始了加息周期,國債收益率也迅速上升。目前美國長期利率為2.88%,而日元政策利率為-0.10%。
面對此時利差擴大的預期,投資者的理性選擇必須是將日元兌換成美元,這不僅可以避免風險,而且可以賺取利差。
因此,日元貶值不能在短期內結束。
第二個變化是日本國力的下降。
與外匯交易動機相比,日元背后的國力是決定日元價值的趨勢力量。
日本是一個主要的制造業和出口國,擁有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直接投資股票位居世界前列。其金融體系完善,金融市場發達,國際收支長期呈現“雙順差”模式。
這是日元戰后長期強勢的根本原因。
但在20世紀90年代泡沫破裂后,這一趨勢開始逐漸改變。
上圖顯示了自1995年以來日本的月度貿易差額。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日本的舊資本仍然存在,可以全年保持順差。但在2008年之后,它開始逐漸過渡到順差逆差交替階段。
這種進出口變化的背后是日本制造業競爭力的下降。
2019年,日本對韓國實施了制裁,限制了半導體、OLED等材料的出口,表面上是因為慰安婦的歷史問題,但根本上是因為日本對競爭對手的擔憂。
總之,隨著日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失去,日本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分量越來越輕。
4月20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2021年度貿易統計速報顯示,時隔一年,日本再次出現貿易逆差,逆差為2014年以來,即7年以來的新高,達到5.37萬億日元。
可見日元的信心越來越弱。
以前是百足蟲死而不僵。現在恐怕要做好僵硬的準備了。
以上兩點是日元環境的變化。
還有一點不變,那就是日本央行的態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認為,通縮是日本經濟最大的風險。
由于經濟衰退,日本長期遭受通貨緊縮的困擾也就不足為奇了。
自2001年以來,日本月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去年9月勉強擺脫了通縮。
由于進口價格上漲,貶值在有利出口的同時也能抵御通縮。
此外,日本央行從2001年開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CPI沒有反應。

因此,他們認為日本不同于其他國家,無限寬松不會導致惡性通脹。
但黑田東彥也不是一根筋,他知道日元貶值是一把雙刃劍。
因此,他很早就為美元兌日元的匯率設定了上限-1:125,又稱“黑田防線”。
4月,由于俄烏軍事沖突導致外部環境變化,日本央行被迫從“黑田防線”撤退。
4月18日,黑田東彥在日本議會回答議員提問時表示,日元最近的走勢“相當激烈”,這可能使公司難以制定商業計劃。這是他迄今為止對貨幣貶值的缺點發出的最強烈警告。
但盡管如此,黑田東彥還是重復了他的觀點,即日本央行必須維持其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以支持脆弱的經濟復蘇。
OK,既然你這么說了,那就繼續跌吧。于是Duang一下,3日元又消失了。
這就是日元暴跌的原因。
綜上所述,日元暴跌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直接原因是風險規避屬性因套利空間的消失而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央行對日元匯率的抵制放大了其下跌。
然而,日元貶值特別嚴重嗎?
不一定是這樣。
蒙代爾在經濟學中有一個不可能的三角形理論,也就是說,對于開放經濟體來說,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只能同時滿足兩個要求。
這就是日本的情況。
日本是一個主要的金融國家。根據財政部的數據,2020年底,日本的外資和負債余額比去年增加了5.1%,達到1146兆1260億日元,連續9年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連續30年保持“世界上最大的純債權國”的地位。
日本國內制造業下滑,經濟依賴海外投資,因此資本項目必須保持自由流動。
獨立的貨幣政策也是必要的。
日本經濟已經失去了30年,國內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不可能將貨幣政策的主動權轉讓給外人。
否則,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寬松怎么能說呢?
然后你只能放棄匯率。
貶值不好,但這是最好的不好,那只能是這樣。
尤其是金融戰爭發生的時候。
我曾在《美元霸權的命門》一文中提到,金融戰爭是美國維護美元霸權的工具。
由于美聯儲和美元,美國在金融戰爭中擁有先發優勢和信息優勢。
因此,利用金融戰爭,美國無往不利,余者望風披靡。
世界各國在美國鐮刀下遭受了許多損失。
但是日本是個好學生,一點就能透一學。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格外警惕,不斷增加官方儲備,以抵御風險。
自2000年以來,日本外匯儲備的變化
而外匯儲備占GDP的比例則一步步上升。
你收集這張美元紙沒問題,但如果你想花,那就是對美元的威脅。
日本忠實地實現了美元的收藏功能,因此日本在2008年次貸危機中遠不如歐洲受到影響。
日元甚至走出了2008年雷曼倒閉當天的強勁升值趨勢:91.03升值至2011年:其表現遠優于歐洲國家的75.56。
這一次,美國通過新一輪加息周期開始了另一輪收獲。
日本的對策是迅速平息匯率。
只要能堅持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匯率就會自由浮動。
保護自己的美元儲備和海外資產是正確的方式,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然而,日元躺平實際上只是權宜之計。
黑田東彥很清楚貶值的危害,所以他提出了前面的警告。
特別是當原油等大宗原材料價格飆升時,即使貶值扭轉了通貨緊縮,也不會帶來企業利潤的增長,而是帶來更糟糕的滯脹。
據彭博社調查,2022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預計僅增長0.4%,明顯低于之前預計的4.5%。
自今年以來,日本的價格一直在加速上漲。日本總務省4月22日宣布,2022年3月,日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除生鮮食品外,核心CPI同比上漲1.2%,連續7個月上漲0.8%。
其中,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是CPI上漲的主要原因。
匯率和經濟會相互影響。雖然匯率會影響經濟,但匯率的本質是國力的對比。
因此,即使日本能夠像2008年次貸危機一樣,利用浮動匯率在美國度過這一輪收獲,也無法挽救其逐步下跌的長期趨勢。
匯率無法挽救日本經濟。日本經濟的癥結在于市場機制的失敗。
泡沫經濟破裂是市場機制失敗的主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后果不僅在于消滅居民財富,還在于失去希望。
失去希望的日本人已經平靜下來,拒絕響應市場信號的指導,不再對創新和增量感興趣。
他們開始對一切漠不關心,把整個社會拉進了一個低欲望的時代。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交換和周轉。市場交換和經濟周轉越快,經濟就越有活力。
當社會靜止時,經濟會逐漸在死水中冷卻。
更糟糕的是,泡沫破裂后掙扎復蘇的日本經濟遭遇了濫用貨幣政策。
零利率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陷阱導致資本市場利率失敗;量化寬松的影響導致商品市場價格失敗。
面對這種困境,日本經濟不可能從自身內部尋找增長驅動力;如果你想恢復,你只能依靠外部需求。
然而,日本在外貿方面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日本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它也考慮到了中美脫鉤的影響。
無論如何,都沒有好消息。
尤其是后者。
2021年,中日貨物貿易總額達到371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連續14年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幾乎成倍領先日美貿易,中日互補性明顯。
《區域綜合經濟伙伴協議》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中日作為成員國未來將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可以說,中日經濟合作確實是日本經濟的壓艙石。
然而,盡管美國只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但它是日本最大的“政治伙伴”。
因此,日本被迫在中美之間權衡和選擇。
但是選擇左右騎墻并不容易。
中美脫鉤就像兩只大象打架。下面的孩子站得近會受傷,但站得遠了就享受不到老板給的好處了。
日本去哪里,絕對是當局傷腦筋的問題。
延伸閱讀:美國的焦慮:金融戰爭依賴和美元霸權的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