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開展“三秦颶風”、“東秦利劍”專項行動。全市法院拘留1269人,公布9260人不誠實被執行,限制13482人高消費,移送5人追究“拒執罪”,辦理執行案件33139件,執行到位64.45億元,執行到位率居全省第二位,群眾司法獲得感不斷增強。堅持賠償、救助,審理6起國家賠償案件,市中級人民法院向22名有需要的當事人支付49萬元以上的救助金,依法減緩95萬元以上的免費訴訟費。深入開展“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創建活動,深化15項便民措施。院長帶頭接訪解決了案件,解決了25起重復信訪,實現了“三高三低”。
堅持“清庫存控制增量”的目標,嚴格審理案件,監督長期未結案。全市法院長期未結案三年以上的案件全部清理,長期未結案兩年以上的案件同比減少57.9%。案件平均審理時間從60天減少到47天,法官人均結案人數從186個增加到213個。市法院發回改判案件數量同比下降38.46%。在15項質量和效率評估指標中,10項實現縱向進步,8項實現橫向進步,全面提高案件質量和效率,進一步突出社會公平正義。
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何世輝在報告中表示,2023年,市法院將圍繞“前進、一流”的目標,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提高審判執行質量和效率,提高團隊質量和能力,護送高質量發展,加快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全面貫徹市委關于加快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的決定,確定司法服務重點,承擔秦嶺、橋山、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司法責任。堅持貫徹國家整體安全觀,依法嚴厲處罰刑事犯罪,定期開展反黑手黨和邪惡斗爭,打擊養老金欺詐,繼續推進反腐敗斗爭,促進渭南更高水平的安全建設。
確保服務“高質量項目推廣年”和“商業環境突破年”活動,不斷優化法律商業環境。充分發揮行政審判職能,及時提出司法建議,保護行政對手的合法權益,促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共同促進碳化、污染減少、綠色擴張和增長。定期開展“雙進步”工作,促進案件處理質量和效率的持續提高。
解決群眾的急難問題
智能法院促進審判能力的現代化
全面貫徹民法典,兼顧依法保護權益,引導理性維權,努力解決案件“法結”和群眾“心結”。以更實際的措施為人民踐行司法,積極響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司法需求,不斷提高利用司法手段解決人民焦慮問題的能力。加快實施困難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更好、更快地實現勝訴當事人的權益。注重強基導向,繼續推進人民法院“兩化”建設。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推進“庭院聯動”,切實加強訴源治理,提高一站式多元化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綜合效率。
緊緊抓住深化改革和科技賦能的雙輪驅動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快新高起點智慧法院建設。進一步優化司法權力配置,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統一、規范、有序的司法權力運行制度。通過外部和內部監督,完善適合新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的限制性監督體系。
扎實推進四級法院審判職能定位改革,合理配置司法資源,確保案件“放下”、“提起”。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各項改革成果更加系統、協調、高效。鞏固和擴大智能法院建設成果,促進現代科技與主要責任和主要業務的深度融合,有效實現審判執行質量和效率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