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常見癥狀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兩者之間的關系符合Koch確定病原體為感染性疾病原因的四個基本要求,即病原體存在于病人中。病原體的分布與體內病變的分布一致。清除病原體后,疾病可以改善,病原體可以誘發動物模型中類似的疾病。
幽門螺桿菌相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有兩種突出類型:胃竇全胃炎和胃體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可增加,增加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后者胃酸分泌減少,增加胃潰瘍和胃癌的風險。
2.其他因素
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時,含膽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粘膜的屏障功能,使胃粘膜受到消化液的影響,產生炎癥、糜爛、出血、上皮化生等病變。其他外部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和其他藥物以及一些刺激性食物,會反復損傷胃粘膜。
如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就不能治療。若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則需要積極根除,防止病變進一步發展,變成糜爛或潰瘍,甚至萎縮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特別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常有這種炎癥,胃竇較為常見。一般來說,如果有糜爛或疣狀增生,會進行病理活組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