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的這“一跳”,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放棄。

其實,所謂的以死明志,不過是成就自己而已。因為,他對周遭沒有任何改變,自己的摯愛,責任以及需要他的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自古以來,就有“生命責任高于天”這樣的觀點。雖然,對屈原的這種赴死情懷很多人都感嘆,甚至,敬佩他這種寧折不彎的氣節。

但是,在現代這個社會,這種做法真的不值得提倡。因為,在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巨大。

雖然,人們不會經歷亡國之痛,但是,很多時候,生活上的各種壓力,依舊會讓人覺得透不過氣來。孩子、房子、票子,哪一個不需要人們努力拼搏,迎難而上。

以至于,我們也經常會聽到一些新聞報道,有人不堪壓力,選擇自盡。

但這種做法,雖然自己擺脫了生活的束縛,卻給家人、朋友以及社會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算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為,人活在世上,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擁有一份責任,且要勇于承擔責任,不管多難,都要勇敢面對。因為,逃避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然,都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對于先賢們所表現出來的氣節,我們不能單純地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更不能與現代的生活模式完全相提并論。

而屈原之所以選擇用投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首先是一種無奈和悲酸。

作為一個胸懷祖國,對國家興衰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的人來說,亡國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打擊。生無可戀的他,才會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是生命。

其次,跳江應該是他多年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一種絕望。在當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政治環境之下,屈原的忠心被踐踏,多次流放讓他感到身心俱疲。

之后,面對國家的滅亡,活著對于他來說只能是煎熬,所以,不如早些解脫,讓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隨著滾滾江水奔向大海。

第三,屈原“抱石沉江“也是他的一種無奈之舉。面對國破家亡的慘狀,他實在不愿意看到。此時的自己,不能為國效力,也無法扭轉局面。所以,活在世上,只能給自己平添痛苦,與其憂愁不斷,不如撒手而去,離開這個混沌的世界。

第四,屈原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的角色。他擁有報國之心,卻沒有實現理想的平臺。他受奸臣迫害,本想一心一意為國盡忠,卻始終不能如愿。

這樣的無奈、怨恨和委屈,是旁人不能體會的。雖然,他選擇了跳江,但并不代表他懦弱不堅強,或許真的是一種誓死也不能與國家分離的愛國之情。

但是,即便如此,筆者也認為“寧為玉碎”是一種氣節,但是,“以退為進”也不失為一種策略。

無論我們面對國家,還是個人得失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始終堅持不言放棄。也許當時很艱難,但說不定某一天,事情就會有所轉機,那時候我們就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試想,如果當年屈原沒有跳江,那么,他的結果又該如何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我想說的是,愛國不應該是自己決定生死,而是將自己的生命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如果是戰士,就應該死在沙場;如果是謀士,就應該鞠躬盡瘁。這才不負國家,不負自己的報國之情。

贊(0) 打賞
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用戶上傳并發布,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自行甄別,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wolfba@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分享到

相關推薦

大智網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wolfba@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投稿&軟文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謝你的打賞,我們將繼續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讓我們一起創建更加美好的網絡世界!

微信掃一掃打賞

登錄

找回密碼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