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數排名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
2007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發生了里氏7.8級地震。地震發生在唐山開平區越河鄉,即北緯39.6度,東經2度,地震烈度11度,地震源深度12公里。
當天18時45分,灤縣發生7.1級地震。同年11月15日,天津寧河發生6.9級地震,主震后余震加重地震災害。
唐山地震沒有明顯的前震預兆,余震持續時間長,衰減過程波動較大。據統計,唐山地震造成24.2萬多人死亡;唐山地震后,頑強的中國人自力更生,生產自救。
唐山大地震余震:
7月28日以后,唐山地震余震持續,當天18日:灤縣又發生了7.1級地震。5月28日10日:22分,唐山市轄區、灤縣交界處發生4.8級地震,專家稱為30多年前唐山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動。
在-年間,位于美國南部和中西部的新馬德里地震帶發生了“新馬德里地震”。到目前為止,地震帶的活動仍然活躍,地震的活動規律符合余震的重要定律——“大森定律”,因此該地區的地震仍然是“新馬德里地震”的余震。
科學家們發現,余震的震級和頻率一般遵循三條規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年。日本科學家大森房吉在論文中提出,主震發生后時間越長,余震發生頻率越低。2000年,宇津德治修改了大森定律的數學公式,提高了該定律的準確性。
其次是“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級與余震震級最大的區別是1.1-1.2級之間幾乎不變的值。
三是“古滕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級和余震發生次數在給定時間內是相關的。
唐山地震百科-7.28
唐山地震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