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鱔養殖市場前景很闊,隱性市場潛力巨大,市場需求呈逐年增長勢頭。目前,黃鱔的消費結構呈單一性,而以黃鱔為主要原料的諸如各種烤制食品、速凍食品、罐頭食品及保健品等多品種系列化深加工產品尚未得到開發,多元化的消費結構還沒有形成,因而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黃鱔價格中檔,具有廣泛的消費群體。
為什么有的人認為黃鱔難養?
黃鱔養殖對環境要求特別高,不少養殖戶卻對環境極不重視,非常容易導致黃鱔苗發病甚至死亡。首先池水不宜過深,若黃鱔要頻頻浮到水面進行呼吸便會影響正常生長,最佳水深以20~30公分為宜使黃鱔不用浮游便可將頭露出水面。其次,水質一定要清潔,避免施肥肥水,不然則容易造成黃鱔發病。最后,一定要在水面覆蓋水草遮蔭、凈化水質,沒有水草黃鱔難以養殖成功。
亂購苗種:許多養殖戶外地購買的所謂“人工養殖”苗種或其它所謂“優質”苗種,實為收集的野生苗種,且這些苗種因暫養和多環節貯存、運輸等不科學操作,養殖中死亡率在90%以上。
不擇品種:黃鱔從外觀看有深黃大斑,土紅大斑、淺黃細斑、青灰細斑等類型,只有選擇前二種才有較快的生長速度,人工養殖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大小混養:同一池中大小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大鱔吞食小鱔。因此大小鱔混養,雖大鱔長速快,但池塘總產量低。
池水過深:黃鱔體內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以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游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
施用糞肥:許多養殖戶向鱔池施糞肥,但由于鱔池水體小,施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如此“改良水質”是得不償失。
不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防暑降溫,凈化水質,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以成功,或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選錯飼料:黃鱔屬底棲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應投喂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有的養殖者卻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素食飼喂黃鱔。
頻繁換料:許多養殖戶因餌料無保障,常改換餌料種類投喂。實際上黃鱔飼料應有一定的穩定性,突然改變飼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會影響正常生產生長。
養黃鱔要投資多少錢?利潤有多少?
建池費用200元,收購15~20公斤野生黃鱔,以夏季中等規格-條重30~50克黃鱔每公斤15~20元計,需花成本約300~400元。經5~8個月的飼養,黃鱔體重可增加3~5倍,我們以增重3倍計算,則20公斤黃鱔可增重60公斤,按每增重1公斤黃鱔的飼料成本8元計-實際上大量采用蠅蛆蚯蚓等要不了這么多,則需花費飼料成本480元。藥物及其它開支計100元,以上4項成本總共約為1080~1180元。
以10平方米的養殖池所獲得的是大規格黃鱔-條重100克以上80公斤,按冬春季市場收購大規格黃鱔的中等價格-每公斤40元計算,則可收入3200元,投入產出比為1:2.8左右。具體一點說,10平方米的養殖池,在幾個月的養殖期內可創利潤達2000多元-每平方米200元,一個普通的養殖戶,以建養殖池50*10為例,則可收入達10萬元以上。
黃鱔養殖疾病有哪些?
痙攣病發生的原因多因為供氧不足引起的,所以在發現這種病癥的時候要減少當前池子的數量并增加供養機。病發癥狀為進食不積極,其次身體呈現不規則形狀,會撕咬自己的身體,摸起來很僵硬。解決方法為立刻減少當前池子數量,并往水里添加抗菌素等藥物,發病體進行隔離養殖,避免傳染。
爛尾病這是受傷的黃鱔很容易出現的病癥,一般分為寄生蟲和細菌感染兩種。變現癥狀為初期會長時間浮出水面,尾部顏色開始變化、充血。最后尾部會潰爛。一般這時候就要及時更換水源,避免更多的黃鱔感染,處理方式為在飼料中投放一定量的土霉素混合喂養預防,發病體撈出單獨養殖并二氧化氯浸泡一段時間消毒,在喂養潰瘍平等藥物治療。
腸炎病這是一種高傳染、死亡性高的病癥,一般發現后,整個養殖池都要用生石灰液及時消毒。表現癥狀為整體顏色黑化,頭部尤其明顯,肚子開始變大,并伴有一定的圓型紅斑,擠壓是頭尾均會有血溢出。治療方法一般用磺胺胍混合飼料喂養1周以上,同一池子的其它黃鱔最好在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大蒜喂養,這樣能有效的提高黃鱔抗腸炎病的能力,達到預防效果。
壞血病這個多因為水質長期為更換或者水質惡化引起的。有發現這樣的病癥的就要知道池子里面要進行清理、消毒、換水了。通常表象為身體各部位出現不均勻充血情況,腹部開始變紅腫,嘴巴會不時的排放出血水,且血水顏色偏暗。這個一般勤勞的更換水源,然后定期消毒基本就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