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銀行業保險監督管理局:轄區內個人養老金賬戶約190萬戶,繳存資金超過38億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嘉義北京報道
進入“十四五”以來,國務院陸續發布多項文件,形成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2022年以后,國務院辦公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五個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和《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
2月23日,在北京市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北京市保險業協會主辦的“北京市養老金融服務專題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北京市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人身保險部副主任瑞楠總結了北京市養老金金融服務的有效性,并披露,目前,轄區內有22家銀行機構推出了個人養老金產品,如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8家保險機構推出了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約190萬戶,存款資金超過38億元,主要是儲蓄存款。
豐富的養老保險產品供應供應豐富的養老保險產品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以養老保障為目的,領取60歲以上的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具有保險簡單、支付靈活、收入穩定等特點。
據披露,自2022年3月1日北京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至2022年底,北京共有11家保險公司推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12款,共投保5.73萬人次,保費規模約7.54億元,人均保費約1.32萬元。
在發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過程中,北京市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積極引導試點公司推出專屬產品,重點關注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障需求。
如果推出在線叫車司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計劃,每人每月只需支付不超過300元的保費,在線叫車司機及其家屬可以獲得視頻醫生、健康評估、實時注冊等增值服務,為在線叫車司機及其家屬的健康和養老金提供保障。
目前,北京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投保4萬余人,約占北京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投保人數的72%。
政保合作形成了“為老”的新服務模式

目前,北京開展了兩個政府保障合作項目:老年人專屬意外險和失獨家庭綜合保障。通過對老年人和失獨老人的補貼和保費,風險保障取代了財政資金的直接和定向補貼。在實現政策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同時,通過聯合融資模式,可以有效減輕政府、老年人和養老機構的負擔,真正用少量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共同提高政策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截至2022年底,老年人專屬意外險保障人數達到25萬人,保額329.57億元;失獨家庭綜合保障保險9.6萬人次,累計理賠超過2億元。
北京市石景山區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以重度殘疾人日常基本生活護理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為保障,以實物形式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截至2022年底,試點項目已覆蓋46.19萬人,為3731名重度殘疾人提供日常基本生活護理和醫療服務,支出1.12億元,對提高殘疾人及其家庭生活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啟動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
2022年11月2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宣布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北京已成為首批36個試點城市或地區之一。同時,中國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通知》,以促進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
截至2023年1月底,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已從第一批7款擴展到13款。產品類型可享受相關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擴展到包括養老金和兩全保險在內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其中12款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已在北京落地。
積極發展商業養老金業務
商業養老金業務是指養老保險公司為個人客戶開立商業養老金賬戶,提供賬戶管理、養老金規劃、資本管理和風險管理服務的創新養老金融業務,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組成部分。
2022年11月,中國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業務試點的通知》,明確自2023年1月1日起,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業務試點在北京、上海等十個省(市)開展。人力資源養老、國壽養老、太平養老、國民養老四家養老保險公司參加試點,試點期暫定一年。
目前,北京已備案10款產品,其中5款已開始銷售,有效客戶約1700戶,股票資金規模約250萬元。其他儲備產品將在下一步在市場上推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