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相比,印度的人口紅利窗口來得晚,結束得晚。時間跨度從20世紀90年代延續到本世紀中葉。據統計,到2050年,印度的勞動年齡將比中國多1.7億。

這樣,印度似乎可以享受近30年的人口紅利。

然而,人口紅利轉化為經濟紅利必須經歷第二個層次。能否成功取決于人口素質和國家產業結構。

首先,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絕對人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勞動力的質量和質量。要提高人口質量,首先要看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相對發達,但基礎教育是一個嚴重的缺點。普遍存在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公立學校教學水平低、女生入學率低等問題。到2006年,印度近40%的人是文盲。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街頭小販(圖源新華社)

不僅如此,印度還面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尋求發展的嚴重問題,導致印度高端人才流失。

“第一人口大國”易主,中國怎么辦?

印度已經成為“第一人口大國”,人們更擔心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會消失?

今年3月13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并回答了中外記者的問題。

李強總理指出,人口紅利不僅取決于總量,還取決于質量、人口和人才。我國勞動力近9億,每年新增勞動力超過1500萬,人力資源豐富仍是我國的突出優勢。更重要的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的平均教育年限已達14年。可以說,我們的“人口紅利”并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發展動力依然強勁。當然,要深入分析判斷人口增減可能帶來的問題,積極應對。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化社會治理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袁欣認為,即使中國在未來失去了“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中國仍有很強的優勢:

首先,在人口相對減少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振興國內外市場。

第二,中國的勞動力規模仍然很大。雖然勞動力的數量正在減少,但仍然巨大的規模為中國保留了發展人口紅利的人口機會。雖然中國的老齡化正在加深,但老年人(60~69歲)約占老年人口的一半,這有利于打開長壽人口機會的窗口。

第三,中國正在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型。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是更持久、更強大的動力引擎。近年來,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健康狀況、教育發展的快速發展。這些變化為人力資本的整體改善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人力資源型人口機會依然存在,人力資本型人口機會窗口越來越大,長壽型人口機會窗口逐漸開放,形成了有利于未來經濟發展的人口條件。”新說。

橙柿互動記者邵婷

綜合報道

贊(0) 打賞
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用戶上傳并發布,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自行甄別,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wolfba@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分享到

相關推薦

大智網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wolfba@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投稿&軟文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謝你的打賞,我們將繼續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讓我們一起創建更加美好的網絡世界!

微信掃一掃打賞

登錄

找回密碼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