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信和硅谷有什么區別?危機會蔓延到世界各地嗎?
#大有學問#
請單擊下面的鏈接進行視頻
瑞信和硅谷有什么區別?危機會蔓延到全世界嗎?
硅谷銀行破產后,當每個人都在等待第二家破產銀行出現在美國時,一家遠離瑞士的百年銀行首先倒閉了。是的,這是著名的瑞士信貸。瑞士信貸,簡稱瑞士信貸,是瑞士第二大銀行。今年3月14日,瑞士信貸發布年報顯示,2022年歸屬于股東的凈虧損金額達到73億瑞士法郎,轉換為540億元人民幣。就在瑞士信貸年報爆發的那一天,它的歐美股市暴跌,也崩潰了美國銀行業。為什么瑞士信貸遭受巨大損失,他的雷暴是否與硅谷銀行有內部聯系,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鎖定今天的節目,聽我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你解讀。
瑞士信貸,世界著名的百年銀行巨頭,實際上是雷霆,熱鬧的網民說:瑞士信貸很可能是下一個雷曼兄弟;有些人說:硅谷銀行破產不是一件大事,瑞士信貸雷聲真的很致命;有些人開玩笑說:瑞士信貸真的很糟糕,一夜之間變成了幸運;更擔心:新的全球金融危機很可能會到來。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8年,現在我們都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災難,但在那個時候,很多人不相信危機突然來了,知道發生了什么,也就是158年第四大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此時,不僅美國人,世界承認,接受,這是金融危機。
在我的節目中,我對硅谷銀行雷電的原因和后果進行了專門的分析。單一的客戶結構和信用短債長期投資的錯誤操作是內部原因,美聯儲暴力加息是外部原因。在內外因素的交織作用下,硅谷銀行無法支撐。然而,這次雷電的瑞士信貸,無論是客戶結構還是外部環境,都與硅谷銀行有著本質的不同。瑞士信貸雷電爆炸的原因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瑞士信貸。
瑞士信貸公司,通常被稱為瑞士信貸銀行,成立于1856年,有160多年的歷史,總部位于瑞士蘇黎世,總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是世界第五大財團,由于瑞士國家“永久中立”的特殊性,瑞士信貸銀行搭便車,毫不夸張地說,他幾乎與包括俄羅斯和朝鮮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富人有業務往來。
在過去的幾年里,瑞信銀行是財富的同義詞。大多數客戶都是世界各國的富人。自2021年以來,瑞信銀行發生了緩慢的變化,不僅投資虧損,還發生了泄露客戶信息的丑聞。受這些負面信息的影響,瑞信銀行的美國股價繼續下跌,從最高點的15美元下跌到最近的2美元左右,總市值也創下歷史新低。
一個又一個丑聞導致了瑞信銀行的損失和崩潰。我舉三個最典型的例子,你就能明白這家銀行出了什么問題。
第一件事發生在2021年3月,就是震撼金融圈的“阿古斯”基金爆倉事件。
阿古斯資本管理公司是一家美國投資機構。其基金主要是對沖基金,也是瑞信銀行的大客戶。2021年3月,該對沖基金進行了瘋狂的高風險杠桿交易。一個看起來像小岳的韓國人,名叫BillWang,是阿古斯基金的經理。這個人瘋狂地用杠桿買入了美國股市的中國股市。BillWang花了幾百億,基金一夜之間迅速爆倉,連底褲都沒了,而這些爆倉基金背后的金主爸爸,就是瑞信銀行。

瑞信當時與BillWANG簽署了一份賭博協議,將杠桿放大到5倍。瑞信銀行應該穩定經營,如何突然放這么大的杠桿,后來人們知道,瑞信對阿古斯對沖基金交易風險評估有缺陷,許多問題沒有考慮,根據市場估計,因為瑞信銀行錯誤,將直接導致近47億美元的損失,這是倉庫爆炸事件的直接影響,如果包括瑞信聲譽和信譽的影響,損失是不可估量的。股神巴菲特毫不客氣地評論了倉位爆炸,認為參與其中的不是傻瓜就是騙子。毫無疑問,瑞信已經成為損失最大的傻瓜。
第二件事也發生在2021年3月,與另一家破產企業密切相關。
英國有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叫Grensill,曾經是英國創業領域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前英國首相卡梅倫也擔任過該公司的顧問,并吸引了全球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如軟銀和泛大西洋投資。
Grensill的主營業務是為客戶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具體來說,就是為一些供應鏈上游的企業提供貸款。這些上游企業收回貨款后,將本息支付給Grensill。這本身沒有問題,但Grensill套路太野,客戶抵押的待付款已經證券化,然后打包賣給瑞信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來說,如果Grensill的客戶業務發展順利,這樣的運營風險不大。沒想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系統,尤其是在歐美等消費國家。供應鏈的穩定性取決于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工廠建設。在疫情嚴重的時期,很多企業無法按照合同向Grensill支付貨款。短短幾個月,Grensill公司就遭受了巨大的賬面損失,然后只能宣布破產。這很好。作為Grensill的金融合作伙伴,瑞信銀行購買的證券化待支付貨款自然變得一文不值。最初的巨額投資就像把錢扔進海里。
要說前兩件事都有客觀的市場環境因素,下面這件事只能說瑞信銀行是“自作自受,自負”。
眾所周知,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瑞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拿破侖戰敗后,歐洲國家在奧利地維亞納舉行了一次會議,以防止法國東山再起,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維也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歐洲國家不僅重新劃分了領土和勢力范圍,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確立了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的地位。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無論每一場戰爭有多激烈,瑞士都能獨善其身,與其“永久中立國”的身份密切相關。
瑞士領土面積小,只有4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萬。然而,在整個歐洲大陸中,它屬于中心地位。北部與德國接壤,西部與法國接壤,南部與意大利相連,位于各大國中部。此外,整個瑞士國家的土地主要是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土地很少,總體上很容易防御和攻擊。它在歐洲大陸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瑞士是如此重要,所有國家都想為之奮斗,但他們擔心瑞士會落后于他們的對手。因此,瑞士已經成為一個中立的“永久中立國家”,這些與瑞士相鄰的國家已經松了一口氣。
什么是所謂的“永久中立國”,簡單地說,不干預任何戰爭,也不排隊,因為這個原因,世界各國的富人,喜歡把錢存在瑞士銀行,也喜歡買房地產和土地,外面的世界,瑞士不會參與,瑞士成為世界資產的“避風港”,資產當然是最安全的。
瑞信銀行作為瑞士第二大銀行,也享受瑞士“永久中立國”的便利,幾乎全球富人,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有分支機構,甚至他的最大股東,不再是瑞士財團,而是富有的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瑞信銀行獨特的先天優勢,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后,自己崩潰了。
俄烏戰爭一爆發,歐洲國家就譴責了俄羅斯,并與美國一起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制裁。在此過程中,瑞士開始逐漸放棄其“永久中立國”的立場,成為俄烏戰爭的積極隊伍。
2023年1月,瑞士宣布放棄中立立場,隨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凍結了包括俄羅斯總統、總理和瑞士金融機構多名高級官員在內的資產。更何況瑞士還公布了一份制裁名單,上面寫著300多名俄羅斯富豪和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除了制裁俄羅斯富人,瑞士還宣布關閉俄羅斯領空。未來,未經瑞士許可,俄羅斯飛機將無法飛越瑞士領空。這一消息一宣布,就震驚了全世界。瑞士制裁俄羅斯的一個重要工具是通過瑞士銀行,其中當然有瑞信銀行。
瑞士放棄中立后,瑞信銀行宣布其俄羅斯客戶資產已全部凍結,瑞士法郎總額高達100億元,換算成700多億元人民幣。這一行動讓全世界都感到困惑。想象一下俄羅斯以外的富人會怎么想。你們瑞士不是中立國家嗎?你們怎么能開始站起來?如果將來國家之間發生沖突,我們在瑞士銀行的資金是否也會被凍結。瑞士的拉偏架拆除了蓋在瑞士信貸銀行頭上的遮羞布,造成了巨大的客戶危機。我們常說資本沒有邊界,雖然瑞士銀行在瑞士注冊,也受瑞士央行監管,但他的主要利潤在美國和亞洲,大股東在中東,瑞士偏差導致信任危機,在資本領域,沒有人會宣傳,那些擔心資產安全的瑞士銀行客戶,只會悄悄轉移資產。
就在瑞信銀行爆炸后的第二天,瑞士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發表了共同聲明,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為瑞信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幫助人們恢復對瑞信銀行的信心,但他們沒有期望建立信心,很容易破壞,在160多年的歷史中,瑞信銀行經歷了這么多輪金融危機,正是因為“永久中立”的原則,瑞士信貸銀行什么時候爆發雷聲,就是把“中立國”牌照扔到一邊,造成的信任問題才是根本。恐怕瑞士央行買不回它花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