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不愿出仕,愿與山林為友,向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隱老,不愿為建功立業嘆心腸血,但是卻時時關注著混亂紛爭的社會政治狀況,經常與朋友探討治亂及救民水火之事。
他通過劉備的氣色,就知其襄陽逃難之事;對劉備部下進行評價:“關、張、趙云,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
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十分欣賞伏龍、鳳雛的才能:“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甚至諸葛亮也比他稍遜一籌。徐庶幫劉備打敗曹仁后,曹操請徐母到許都,并寫詐書召回徐庶。徐庶臨走拜訪孔明,請他出山輔佐劉備。
孔明就識不破曹操的陰謀,料想不到徐庶之行將會導致徐母之死,而司馬徽則一聽即知曹操之奸計,并知“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見孔明尚有不及。
更著名的,是他對孔明事業的斷語:“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不但明天時,他還知地利。
當玄德問:“何穎川之多賢乎?”他回答:“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穎分,其地必多賢士。”可見,司馬徽是《三國演義》中最具智慧的人之一。
最后,小說第三十五回寫道:無意于功名利祿的司馬徽“飄然而去”,劉備嗟嘆:“真隱居賢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