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按照軍師的意思,我們該怎么辦?
孫臏:出兵,攻打大梁。
田忌:攻打大梁?軍師,救我們這點(diǎn)軍隊(duì),還不夠龐涓塞牙縫呢!你竟然要攻打大梁?
孫臏:龐涓所率魏軍主力都在趙國,我們又不是與他直接交手,有何不可?
田忌:即便如此,大梁城高墻厚,憑我們這些兵力根本拿不下來啊!
孫臏:將軍,就算我們能拿下來,那也會損失慘重,所以,臏的意思是要將軍佯攻,而非真攻。
田忌:一旦我軍攻城,魏軍必定調(diào)龐涓主力回援,這樣以來,邯鄲之危便解。
孫臏:臏正是此意,正所謂攻敵必救,敵不可不救。
田忌:一旦魏軍主力回援,我軍將陷入大梁守軍和龐涓大軍的里外夾擊之下,到那時,邯鄲之圍是解了,可我們呢?我們齊軍呢?
孫臏:將軍請看地圖,不管是從邯鄲到大梁,還是從邯鄲到齊魏邊境,只要我們情報掌握的準(zhǔn)確,及時撤退,即便龐涓輕騎來追,我們也有足夠的時間撤離,甚至,條件允許的時候,還能給其一擊。
田忌認(rèn)真分析了一遍孫臏所說的作戰(zhàn)方案,最終還是選擇相信了孫臏。齊軍在田忌和龐涓的帶領(lǐng)下,不管沿途魏軍的騷擾,急行軍趕往大梁而去,擺出一副要趁機(jī)偷襲大梁的架勢。
魏惠王也早得到齊軍偷襲大梁的消息,看到齊國大軍兵臨城下,慌不擇路的魏惠王急令圍攻邯鄲的龐涓大軍回援。
身為魏國的將軍,龐涓不得不選擇遵從魏惠王的命令,心中對孫臏更加仇恨。
魏國大軍撤退,邯鄲之圍便解,搞得不明所以的邯鄲城內(nèi)趙國上下一片茫然。
帶著對孫臏的極大仇恨,龐涓快馬加鞭,飛馬回援邯鄲。因?yàn)閷R軍的輕視,其前鋒五千大軍在桂陵遭到田忌、龐涓率領(lǐng)的齊軍伏擊,全軍覆沒,史稱“桂陵之戰(zhàn)”。
“桂陵之戰(zhàn)”是孫臏“圍魏救趙”的延續(xù),在取得解除邯鄲威脅的同時,孫臏又利用龐涓輕敵冒進(jìn)的心理,給了魏軍一記教訓(xùn),也讓齊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鼓舞。
公元前342年,魏國進(jìn)攻韓國,大軍圍攻韓國都城,韓國連忙向齊國求援,齊宣王任命田忌掛帥,孫臏為軍師,率領(lǐng)齊軍主力救援韓國。
孫臏依舊采用“圍魏救趙”的戰(zhàn)略方針,大軍一路深入魏國境內(nèi),兵鋒直指魏國都城大梁。
龐涓有了上一次“圍魏救趙”的教訓(xùn),這一次得到魏王的命令后,大軍便全軍撤退,回援大梁,迎擊齊軍。
同時,孫臏也清楚龐涓不會再犯上一次“圍魏救趙”的錯誤,于是向田忌諫言。
孫臏:魏國自李悝、吳起變法之后,尤其是有了吳起精心打造的魏武卒,魏軍驍勇彪悍深為人知,所以他們從來都看不起我們齊國,而我們齊國也有怯弱的名聲。
兵書有云:“善戰(zhàn)者,因勢利導(dǎo)”,請將軍命令大軍進(jìn)入魏境后設(shè)立十萬灶臺,第二日減至五萬,第三日減為三萬,龐涓見此,必認(rèn)為我齊軍怯弱,會親率大軍來追。
馬陵地勢險要,也是魏軍追擊我軍的必經(jīng)之地,非常適合設(shè)置伏兵。我軍可以在那里設(shè)下伏兵,以逸待勞,等龐涓大軍到來,足可給予重?fù)簟?/p>
田忌:軍師如此妙計(jì),不信龐涓他不上當(dāng),我這就按你說的去辦。
果然如孫臏所料那樣,龐涓帶領(lǐng)魏軍主力從韓國撤軍后,發(fā)現(xiàn)齊軍兵灶日減,以此判定齊軍懼怕魏武卒,才入魏地三天,已經(jīng)逃跑了十之六七。
為了徹底打垮齊軍,擒殺田忌和孫臏,龐涓親率魏武卒主力十萬人追擊騎兵,大軍行至馬陵,天已漸黑。
這時,有人在前方一顆大樹上發(fā)現(xiàn)了一行字,便匯報給了龐涓。龐涓好奇,命人打起火把來仔細(xì)觀察,忍不住讀了出來。
龐涓: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龐涓話音落下,周圍頓時舉起了一串串火把,萬千箭雨從天而降,鼓聲震天,四處都是齊軍的喊殺聲,龐涓瞬間蒙了。
龐涓:孫臏,可惡至極。
只來得及最后抱怨一句,龐涓瞬間就被齊軍箭雨射成了刺猬,一代名將至此隕落,沒有泛起任何浪花。
“馬陵之戰(zhàn)”是孫臏圍魏救韓,即第二次“圍魏救趙”的后續(xù)之戰(zhàn)。
此戰(zhàn)齊軍殲滅魏武卒主力十萬人,魏軍最精銳的魏武卒幾乎損失殆盡,實(shí)力大減,從此進(jìn)入徹底的衰退期,再也浪不起來了。
孫臏一生兩次“圍魏救趙”,將其軍事才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正是這兩次戰(zhàn)役,成就了他一代兵家的輝煌成就。
雖然遭到龐涓的迫害,失去了一雙膝蓋,臉上也被刺字,受到非人般的折磨,孫臏依舊沒有屈服。
逃亡齊國后,他也沒有從此埋沒了自己,而是用自己平生之所學(xué),為田忌出謀劃策,兩次救援他國,兩次戰(zhàn)勝強(qiáng)魏,并最終覆滅了自己的強(qiáng)敵,也讓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正是因?yàn)閷O臏,讓魏國跌下了神壇,走向末路,從此淪落為二流國家,成就了秦國,最終為秦國所滅。
孫臏“圍魏救趙”的核心思想在于“知己知彼,圍其必救”,戰(zhàn)前,他已經(jīng)對敵我雙方有了充分的認(rèn)識,不單對敵我將領(lǐng)、士卒,連國君都都被他考慮在內(nèi)。
孫臏能夠成功,離不開他卓絕的軍事才能,以及對敵人的足夠重視,另外還離不開田忌對他的信任。
兩次“圍魏救趙”,田忌都是明面上的軍事統(tǒng)帥,實(shí)際上真正指揮戰(zhàn)斗的是孫臏。
田忌能放權(quán)給孫臏,而自己卻甘心當(dāng)傀儡統(tǒng)帥,他的這種做法才是讓后人最為敬佩的。
可以毫不違心地說,是田忌埋沒了自己,成就了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