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精卵:青蛙的繁殖的時間大約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雌雄蛙抱對,雌蛙排卵,同時雄蛙排精,精、卵即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避免了時間差,大大提高了受精率。
2、蝌蚪:蝌蚪是兩棲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于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后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內有分節尾肌,肌節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鰭,能幫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3、幼蛙:蝌蚪經過變態發育長出四肢,尾部被吸收,上岸生活,由于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干燥,烈日曝曬,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
4、成蛙:幼蛙再經過一系列的生長,最終長成成蛙,由于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的環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
青蛙的資料大全
1、生活環境:青蛙是變溫動物,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的環境,怕干旱和寒冷,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小時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長大后還可以到陸地上生活。青蛙的呼吸器官是肺和皮膚,幼體蝌蚪呼吸器官為鰓。
2、舌頭構造:青蛙的舌頭舌根在嘴的前端,舌尖向里,舌上有粘液,以便于捕捉昆蟲,在吞咽食物時會眨眼睛,眼臉是閉合方式為由下往上。青蛙是雜食性動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占食譜的7%左右,動物性食物約占食譜的93%,主要食物有稻卷葉蟲、稻螟、稻苞蟲、粘蟲、玉米螟、棉紅鈴蟲、萍灰螟、眉蚊夜蛾、稻眼蝶、稻負泥蟲、稻象鼻蟲、金龜子、瓢蟲、白背飛虱、灰背飛虱、稻黑蝽象、褐背飛虱、稻潛葉蠅、萍搖蚊、果蠅、蚊等。
3、繁殖發育:青蛙是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精子和卵細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為蝌蚪,剛孵化的蝌蚪有一條扁而長的尾,用頭部的兩側的鰓呼吸,長出內鰓的蝌蚪,外形像一條魚,長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膚裸露,輔助呼吸,幼娃逐漸發育成蛙,發育過程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視覺神經:青蛙眼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分成五類,一類只對顏色起反應,另外四類只對運動目標的某個特征起反應,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號輸送到大腦視覺中樞——視頂蓋,視頂蓋上有四層神經細胞,第一層對運動目標的反差起反應,第二層能把目標的凸邊抽取出來,第三層只看見目標的四周邊緣,第四層則只管目標暗前緣的明暗變化,這四層特征就好像在四張透明紙上的畫圖,迭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圖像。因此,在迅速飛動的各種形狀的小動物里,青蛙可立即識別出它最喜歡吃的蒼蠅和飛蛾,而對其他飛動著的東西和靜止不動景物都毫無反應。
青蛙的養殖技術
1、養殖池建造: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只成蛙,池水中投入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后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2、種蛙選擇:種蛙選擇經過第二次產卵的青蛙,第二次產卵的種蛙受精率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產卵數量雖然多,但受精率較差,第一年蛙產卵孵化率也較低,不適作種蛙。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種蛙中選擇體形強大、發育正常、行動活躍者為種蛙。
3、產卵時間:青蛙每年3-7月份都產卵,北方產卵遲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開始產卵,4月份是產卵盛期,但種蛙的抱對、交配、產卵的早晚與氣溫、飼養池的水溫及水的深度有很大關系,當水溫15℃以上時雌雄蛙開始拒對,18-28℃是最適的產卵溫度。
4、采卵方法:青蛙產下的卵又小又軟,泥黃色、圓形,卵外有膠質膜保護,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著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須設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時間在每天早上10點鐘左右,撈卵網和盛卵網將蛙卵連同附著的水草撈起,放于桶中,再輕輕地放入孵化池內。放卵時要盡量保持原來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錯,對孵化率有很大的影響。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這樣孵出來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塊,孵出來的大小蝌蚪生長速度不一,弱小的就會逐漸衰弱而死亡。
5、孵化管理:在孵化期,水溫必須保持在20-25℃之間。在換水、換盤時,如水溫突然升降5℃以上或水溫低于4℃,高于28℃或強的驚動均可導致蛙死亡。因此,觀察蛙卵孵化時動作要輕,不能隨意攪動池水,以免蝌蚪幼體漂離卵膜,影響成活率。經過兩天孵化,蛙卵略能搖動,3-4天即成蝌蚪形態,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6、蝌蚪飼養: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后養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經一周飼養后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后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臺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7、幼蛙飼養
①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臺,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臺集中采食和棲息。
②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蝎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后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③篩選分級: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干池水,并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采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只,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8、成蛙飼養
①動物飼料:幼蛙轉入成蛙池后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
②混合飼料: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配合均勻效果較好。
③堆養蚯蚓: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
④調整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后,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只,2個月后改為每平方米10-15只,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大智網匯文章拓展問答:
田雞是青蛙嗎??田雞是牛蛙嗎?田雞是癩蛤蟆嗎?田雞是青蛙嗎不能吃呢?田雞是什么青蛙?田雞屬于青蛙嗎?青蛙是田雞??田雞也叫青蛙嗎?田雞屬于青蛙?青蛙不是田雞嗎?